银行|1929年到1933年的大萧条期间银行和老百姓的钱到底去哪儿了( 三 )


当房价跌到15000元时你选择出手仍能净赚60万元 , 可你认为这只是一次偶然的市场波动 , 也许有一天房价又会涨起来 , 所以你决定继续观望 , 然而就在你犹豫之时房价暴跌回了9000元 。 这时你再出手就只能得到一个不赚不赔的结果而已 , 然而如果考虑到你需要向银行支付贷款利益也可以说还是赔了 。 这时的你就像是一个红极了眼想要翻本的赌徒一样决定继续留着房子翻本 , 结果房价最终跌回6000元之后你相当于倒贴了30万元的成本 。
1929年美国的房市、股市所发生的就是这样的故事:1929年9月3日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达到了386点的历史最高值 , 比1921年最低点的整整六倍还多 。 然而9月4日这一数据却跌到了376点 , 到了9月5日又进一步跌到369点 。 股票市场有涨有跌本是正常现象 , 所以人们在一开始只以为是正常的市场波动 , 没人意识到这其实是断崖式暴跌的征兆 。 大多数人仍选择继续持有手中的股票以等待市场好转 , 然而到了1929年10月份以后美国联邦工业指数、钢铁指数开始全线下滑 。
1929年10月24日华尔街迎来了有史以来最惨淡的“黑色星期四” 。 这一天创出了1290万股天量交易的记录:从上午11点后纽约证券市场就出现了恐慌性的抛盘 , 以致于行情跌到连计价器都跟不上速度 。 短短半天之内道琼斯指数狂跌了33点 。 当天晚上整个国家一夜无眠 , 因为无数家庭多年来的积蓄在顷刻间化为乌有 。 可能会有人觉得不炒股的人就不会被华尔街这场股灾所波及 , 然而事实却是华尔街这场股灾最终演变成为波及整个美国乃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千家万户普通百姓的灾难 。
当股市泡沫破灭之后平时那些搞高杠杆操作的投机者(也就是借钱炒股的人)必然会损失掉所有本金 。 这些人在股市中赔钱之后就无力偿还银行的借款利息了 , 所以借给这些人钱的银行就损失了贷款的利息和本金 。 这下银行应该收回的账款收不回 , 而银行自己的欠债又要支付 , 于是银行就开始出现资不抵债的现象 。 一些在银行工作的职员首先意识到了风险所在就利用职务之便把自己的钱先从银行提取出来 。 这些人可能还会提醒自己的亲朋好友尽早去银行取回存款 。
他们在提醒亲朋好友时通常都会说:“这是银行的内幕消息 。 我只给你一个人说 , 你可千万别告诉其他人” 。 这些得到内幕消息的亲朋好友们当时是满口答应 , 可一转身他们也会把这样的消息告诉自己的亲友 。 他们在转告自己的亲友时也会说:“我只给你一个人说 , 你可千万不要告诉别人” 。 事实上人人都是转过身来就告诉了其他人 。 这样一传十再传百之后大家就都知道银行没钱了 。 这时人们为了保住自己的钱就会纷纷赶去银行提取存款 。 这时确实是没钱的银行当然经不起这样的挤兑狂潮 。
那个年代还没形成今天这么完善的银行存款保险制度 , 加之美国的银行又不像我国的国有控股银行一样有国家政权为其背书 , 所以在这样的挤兑狂潮冲击下银行就只能申请破产 。 银行破产以后企业主和老百姓存在银行的存款自然就“人间蒸发”了 。 关键是一家银行破产往往又会连带与其有业务往来的其他银行和企业的连锁反应——这就像是一张多米诺骨牌倒下之后其余的骨牌就会跟着依次倒下 。 损失了存款的企业主没钱搞扩大再生产 , 损失了存款的老百姓也没钱再消费了 。
企业破产、员工失业的现象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 。 失业人口在失去收入来源后就失去了消费能力 。 消费者的减少势必导致市场需求的减少 , 那么企业主只能进一步缩减产能、产量以及解雇更多的员工来维持经营 。 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中提到的美国在大萧条期间倒牛奶的行为就是这样发生的:牛奶这种商品在经济困难的时期并非刚需 。 人们不喝牛奶也可以生活下去 , 然而却不能一天不吃饭 。 牛奶同填饱肚子的基本生存需求比起来是可以被舍弃掉的 。
在经济困难时期的人们会自发减少对牛奶的购买 。 这样市场上就出现了奶制品供过于求的现象 。 美国是一个产奶大国:如今美国的牛奶年产量接近三十亿加仑 。 按一个人一年喝36公斤来算够 , 那么够三亿美国人喝上一年的 。 当然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美国的牛奶产量还没这么高 , 可当时的美国也没三亿人口啊 。 市场上就这样囤积了大量卖不出去的牛奶 。 这些卖不出去的牛奶如何处理呢?总不能让奶农自己全部喝掉吧?他们也得有那么大肚子才行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