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撮大熊猫|古文观止:乐毅报燕王书( 二 )


''臣听说 , 善于创造不一定善于完成 , 善始不一定善终 。 从前 , 伍子胥说动了阖闾 , 因此吴王能够远征到楚国的郢都;夫差却不信伍子胥的预见能够立功 , 因此把伍子胥溺死江中而不悔;伍子胥不能预见新旧两主的气量不同 , 因此直到被投入江还不改变他的怨愤 。 ''
''所以 , 脱身免祸 , 保伐齐的大功 , 用以表明先王的业绩 , 这是臣的上策 。 遭受诋毁和侮辱的错误处置 , 毁害先王的美名 , 这是臣最大的恐惧 。 面临着不测之罪 , 却又助赵攻燕 , 妄图私利 , 我决不干这不义之事 。 ''
''臣听说 , 古代的君子 , 和朋友断绝交往 , 也决不说对方的坏话;忠臣含冤离开本国 , 也不为自己表白 。 臣虽然不才 , 也曾多次受过君子的教诲 , 只是恐怕大王轻信左右的谗言 , 因此冒昧回信说明 , 希望您多加考虑 。 ''
一撮大熊猫|古文观止:乐毅报燕王书
文章图片
原文:
昌国君乐毅 , 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 , 下七十余城 , 尽郡县之以属燕 。 三城未下 , 而燕昭王死 。 惠王即位 , 用齐人反间 , 疑乐毅 , 而使骑刦代之将 。 乐毅奔赵 , 赵封以为望诸君 。 齐田单诈骑刦 , 卒败燕军 , 复收七十余城以复齐 。
燕王悔 。 惧赵用乐毅乘燕之敝以伐燕 。 燕王乃使人让乐毅 , 且谢之曰:''先王举国而委将军 , 将军为燕破齐 , 报先王之仇 , 天下莫不振动 , 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 , 寡人新即位 , 左右误寡人 , 寡人之使骑刦代将军 , 为将军久暴露于外 , 故召将军 , 且休计事 。 将军过听 , 以与寡人有隙 , 遂捐燕而归赵 。 将军自为计则可矣 , 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臣不佞 , 不能奉承先王之教 , 以顺左右之心 , 恐抵斧质之罪 , 以伤先王之明 , 而又害于足下之义 , 故遁逃奔赵 。 自负以不肖之罪 , 故不敢为说 。 今王使使者数之罪 , 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 , 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 , 故敢以书对 。 ''
''臣闻贤圣之君 , 不以禄私其亲 , 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 , 能当者处之 。 故察能而授官者 , 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 , 立名之士也 。 臣以所学者观之 , 先王之举措 , 有高世之心 , 故假节于魏王 , 而以身得察于燕 。 先王过举 , 擢之乎宾客之中 , 而立之群臣之上 , 不谋于父兄 , 而使臣为亚卿 。 臣自以为奉令承教 , 可以幸无罪矣 , 故受命而不辞 。 ''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 , 不量轻弱 , 而欲以齐为事 。 '臣对曰:'夫齐 , 霸国之余教 , 而骤胜之遗事也 。 闲于甲兵 , 习于战攻 。 王若欲伐之 , 则必举天下而图之 。 举天下而图之 , 莫径于结赵矣;且又淮北、宋地 , 楚、魏之所同愿也 。 赵若许约 , 楚、魏尽力 , 四国攻之 。 齐可大破也 。 '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 , 具符节 , 南使臣于赵 , 顾返命 , 起兵随而攻齐 。 以天之道 , 先王之灵 , 河北之地 , 随先王举而有之于济上 。 济上之军 , 奉令击齐 , 大胜之 。 轻卒锐兵 , 长驱至国 , 齐王逃遁走莒 , 仅以身免 。 珠玉财宝 , 车甲珍器 , 尽收入燕 , 大吕陈于元英 , 故鼎返乎历室 , 齐器设于宁台 , 蓟丘之植 , 植于汶篁 。 自五伯以来 , 功未有及先王者也 。 先王以为顺于其志 , 以臣为不顿命 , 故裂地而封之 , 使之得比乎小国诸侯 。 臣不佞 , 自以为奉令承教 , 可以幸无罪矣 , 故受命而弗辞 。 ''
''臣闻贤明之君 , 功立而不废 , 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 , 名成而不毁 , 故称于后世 。 若先王之报怨雪耻 , 夷万乘之强国 , 收八百岁之蓄积 , 乃至弃群臣之日 , 遗令诏后嗣之余义 。 执政任事之臣 。 所以能循法令 , 顺庶孽者 , 施及萌隶 , 皆可以教于后世 。 ''
''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 , 善始者不必善终 。 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 , 故吴王远迹至于郢 , 夫差弗是也 , 赐之鸱夷而浮之江 。 故吴王夫差不悟先论之可以立功 , 故沉子胥而弗悔 。 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 , 故入于江而不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