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君策|浅析土木堡之变的影响,从于谦之死引明朝为何衰败为视角

引言
明朝并不是古代王朝中最为强盛的 , 但其魅力却是不容小觑 , 武有朱元璋、徐达、常遇春、朱棣、郑和、于谦、戚继光、李定国 , 文有有王守仁、朱载堉、杨慎、沈练、李时珍、张居正、卢象升 , 都说三国人才辈出 , 明朝何尝不是 。 但后世提到明朝 , 很多人的直观印象则是“黑暗、昏庸” , 从一开始的热血励志到最后的腐败不堪 , 土木堡之变作为中转点 , 看尽了一个朝代的繁华 , 也目睹了一个朝代的衰败 。
泱泱大朝 , 经土木堡之变后开始走起了下坡路 , 后世将其原因归结于文官阴谋 , 甚至有评论说于谦主导整个过程 。 直到今天再回首整个事件 , 看似不可思议的走向 , 其实背后隐含着诸多历史走向的必然 , 但可以肯定的是 , 明英宗朱祁镇的决策失误对土木堡之变有绝对的责任 。 土木堡之变绝不只是明朝的耻辱 , 一场败仗 , 其后带来的影响关乎整个明朝的命数 。
本文的意图便是通过土木堡之变带来的影响 , 向读者展示明朝为何从此扭繁为衰 。 以期向读者展示一个关于土木堡之变这一事件的更为全面的视角 , 而非以往一味批判的观点 。
史君策|浅析土木堡之变的影响,从于谦之死引明朝为何衰败为视角
文章图片
土木堡之变
还原真实的土木堡之变
明朝正统十四年 , 瓦刺太师也先屡次入侵明朝边境 , 明英宗朱祁镇率领五十万精锐大军出征 , 计划从大同北上 , 与瓦刺在明朝边境绝战 , 惨败于土木堡 , 伤亡过半 , 明英宗朱祁镇被俘 , 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大臣战死 。 总伤亡人数达到三十万人左右 , 是明朝开国以来从未有过的大败之仗 。 当时京师二十万精锐都已在前线失陷 , 只剩下老弱士卒不到十万 。
根据《天顺日录》记载 , “明日于土木驻营 。 宣府报至 , 遣成国公率五万兵迎之 。 勇而无谋 , 冒入鹞儿岭 , 胡寇于山两翼邀阻夹攻 , 杀之殆尽 , 遂乘胜至土木 。 明日巳时 , 合围大营 , 不敢行 。 八月十五日也 , 将午 , 人马一二日不饮水 , 渴极 , 掘井至二丈 , 深无泉(因为土木堡地势高) 。 ........自古胡人得中国之利未有盛于此举者 , 胡人亦自谓出于望外 , 况乘舆为其所获 , 其偶然哉?”
史君策|浅析土木堡之变的影响,从于谦之死引明朝为何衰败为视角
文章图片
《天顺日录》封面图
由上可知 , 此战中 , 整个明朝的文武中枢 , 中流砥柱几近一扫而空 , 永乐盛世 , 仁宣之治的盛状已成昨日黄花 。 大明帝国最精锐 , 配备先进火器的京师三大营毁于一旦 , 其后虽重建 , 却再难复从前战力 。 而鼎盛时期的明朝经此一败 , 竟然到了生死存亡关头 。
大厦将倾之时 , 兵部侍郎于谦站了出来 。 另立新帝 , 重新构建朝廷 , 断了瓦刺挟持明英宗自重的心 , 随后便开始排兵布阵 , 亲征前线救回明英宗朱祁镇 。 于谦力揽狂澜 , 硬生生将大明朝从崩塌边缘拉了回来 。 至此 , 土木堡之战划下了句号 。 而这还不是结束 , 于谦的逝世 , 才真正为明朝的衰败拉开帷幕 。
史君策|浅析土木堡之变的影响,从于谦之死引明朝为何衰败为视角
文章图片
于谦人物画像
土木堡大败归结于谁
土木堡大败的原因或许有天时地利人和种种失利 , 但决策是导致大败的关键 。 传统史学观点 , 均认为此战大败的元凶是朱祁镇宠幸宦官王振 , 犯下各种匪夷所思的低级错误 , 才导致全军覆没 。
明英宗朱祁镇身为一国之君 , 更是指挥首领 , 在此次战役中 , 做出了种种出人意外的决策 , 例如突然改变行军路线 , 导致明军疲惫不堪 , 士气低迷;不肯采纳兵部尚书之议 , 一意孤行;初战失利后着急与瓦刺议和 , 却反中其计;进军中采取冒险 , 回师采取逃跑;战前没有做好准备 , 导致行军中后勤保障不力;领导层更是勾心斗角 , 没有明确的战略方针等等 。 正是这些决策 , 导致了土木堡之战大败 。 可真相到底是王振替朱祁镇背了黑锅 , 还是王振蛊惑朱祁镇 , 其中的关系到现在仍然议论不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