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热点|“违约王”联合缘何占比近五成,上半年66只债项违约( 二 )


Wind数据显示 , 2019年12月1日 , 方正集团发生了第一起重大信用违约 , 当时到期总额为20亿元的债务融资工具——19方正SCP002无法如约兑付 。
就在方正集团首次发生信用违约的前两个多月 , 该公司还于2019年9月10日成功发行了2019年度第一期短期融资券 , 发行总额为30亿元 , 票面利率为6.3% , 期限为一年 。
《投资者网》查询公开资料发现 , 该次债券发行的评级机构为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下称“联合资信”) , 其给予方正集团的发行人主体信用评级为AAA 。 该级别在联合系的评级体系中 , 则是对发行人主体所能给出的最高信用等级 。 按联合的信用等级设置 , 该级别的主体违约风险极低 。
同时 , 对于方正集团本次发行的短融券 , 联合资信给出的债券评级为A-1 。 该级别则在联合系的评级体系中 , 对具体债券所能给出的最高信用评级 。
不过 , 这个给在违约“前夜”的AAA , 在苦苦撑了两个多月后 , 便迅速“打脸”联合——12月1日 , 发行主体方正集团因无法兑付到期债券 , 陷入信用违约的尴尬 。
值得注意的是 , 去年3月28日 , 另一家评级机构中债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下称“中债资信”)就将方正集团的主体信用评级纳入负面展望清单 。 早于联合资信对方正集团给出AAA最高信用评级近半年时间 。
直到去年12月2日 , 总额20亿的19方正SCP002出现实质性违约的第二天 , 后知后觉地联合资信才开始下调方正集团的主体信用评级 。
“早知今日 , 何必当初!”上述固收人士称 , “两个多月前还给出AAA的最高级别 , 等到已经形成了实质性的违约 , 再下调主体信用评级不就晚了么?那么信用评级为市场和投资者提前揭示信用风险的功能不就完全丧失了么?”
据悉 , 期间中债资信对方正集团连续发出了至少两次负面展望的预警报告 。
“联合系旗下的两家评级公司联合资信和联合评级(联合资信全资子公司)非但没有跟进中债资信的评级 , 反而还齐刷刷地对方正集团 , 双双给出了最高信用等级的评级 。 ”透镜公司研究团队称 , “联合的评级逻辑依据又何在?”
“评级虚高”何时休?
据了解 , 目前国内发债主体的信用级别主要集中在AA、AA+和AAA , 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国内评级较高的现象 。
“这是因为监管机构对于在公开市场上发债、债券抵质押以及金融机构可投资的债券等都有级别门槛限制 。 ”一位评级业内人士表示 , “从债券发行的情况看 , 主体评的信用级别越高 , 其发行成本和发行难度就越低 , 这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主体的评级水平 。 ”
数据显示 , AA级以上主体的发债平均利率不到5% , 而AA级以下主体的发债利率达到到7~8% , 但这类级别的主体是很难成功发行债券融资 。
早在两年前 , 联合资信副总裁李振宇在一次公开会议上介绍 , 导致我国债券市场上出现评级虚高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国内违约率检验机制还不健全 , 未能对国内评级机构形成有效约束;二是对外部评级的使用存在过度和比较机械等不科学问题;三是国内评级机构在经营管理、合规管理和评级质量等方面还不完善 。
受此影响 , 我国债券市场准入门槛较高 , 债券发行企业对较高信用等级有极大需求 , 加之国内评级行业竞争激烈 , 存在级别竞争现象 , 从而造成了我国债券市场呈现评级虚高的现象 。
对于如何解决评级虚高问题?李振宇则给出了自已的答案 。 他建议首先应彻底打破债市“刚性兑付” 。 市场监管者应引导市场正确认识债券违约现象 , 利用市场化手段弱化违约风险的影响 , 并进一步健全债券违约的处置机制 。
同时 , 应合理使用外部评级 , 减少对外部评级过度、机械和不科学使用 。 监管部门应放宽债券发行、流通、投资的门槛;应采取多元化的监管标准 , 将信用等级作为监管要求的参考条件之一;应引导投资者正确认识外部评级的局限性 , 提高自我风险识别意识 , 加强内部评级水平和自我分析判断能力 , 将外部评级作为一种有价值的参考工具进行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