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走出来”的希望之路——广东联手四省区劳务协作扶贫故事( 二 )


新华社|“走出来”的希望之路——广东联手四省区劳务协作扶贫故事
本文图片
在佛山市三水区广东星星制冷设备有限公司车间内 , 来自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的李力挖在流水线上组装作业(6月22日摄) 。 新华社采访人员 邓华 摄
2020年 , 四省区共需转移到广东就业的贫困劳动力人数为13145人 , 截至今年5月底 , 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 , 已转移的就业人数仍然高达53518人 , 数倍于协议人数 。
“留得住”:用真心陪伴 , 与温暖同行
新华社|“走出来”的希望之路——广东联手四省区劳务协作扶贫故事
本文图片
在佛山市三水区广东星星制冷设备有限公司车间内 , 来自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的贫困务工人员李力挖(左)、何公各夫妇合影(6月22日摄) 。 新华社采访人员 邓华 摄
许多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户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大山 。 “到千里之外务工” , 并非一个容易做出的决定 。
“2016年11月底 , 第一批来到珠海就业的务工人员一共155人 , 有的人一下车就哭着要回去 , 两个月后只剩20多人 。 ”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派驻珠海的稳岗干部杨世强说 , 气候不适、水土不服、饮食不习惯、工作难上手等 , 都是这些务工人员要面对的问题 。
新华社|“走出来”的希望之路——广东联手四省区劳务协作扶贫故事
本文图片
在佛山市三水区广东星星制冷设备有限公司车间内 , 来自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的李力挖(前排中)和工友们合影(6月22日摄) 。 新华社采访人员 邓华 摄
既要来得了 , 更要稳得住 。 为了解决回流的问题 , 珠海专门设立了“怒江员工之家” , 为来到珠海的怒江州贫困劳动力免费提供吃、住、培训、求职等服务 , 对工作岗位不适应的还可回到这里重新择业 。
为让怒江州贫困劳动力在千里之外也有说家乡话的“娘家人” , 和他们一起来到广东的还有当地干部 。 杨世强就是其中一位 , 他在珠海已连续工作4年 , 工人开工资卡会找他 , 想换工作换岗位也会找他 , 过节返乡负责安排的也有他 。
新华社|“走出来”的希望之路——广东联手四省区劳务协作扶贫故事
本文图片
在佛山市三水区广东星星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来自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的贫困务工人员伍元国、易争咪、董正军(从左至右)下班后在厂区合影 , 他们通过东西部扶贫协作在这里实现就业(6月22日摄) 。 新华社采访人员 邓华 摄
有了员工之家 , 有了稳岗干部 , 有了通过努力脱贫的身边典型 , 怒江州的贫困劳动力在珠海越来越稳定、安心 。 今年怒江州通过劳务协作来珠海的贫困务工人员有3000多人 , 到目前为止 , 只有70多人因为各种原因返回了家乡 。
关心这些贫困户的 , 还有那些接收企业 。 佛山市顺德区东菱智慧电器科技有限公司人事部经理徐庆、珠海鹏辉能源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吴世红等许多企业负责人 , 这两三年里已经分别前往凉山州、怒江州十多次 , 与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
“做得慢、做错了没有关系 , 我们要给机会 , 有耐心让他们学习 。 一般做到3个月后 , 他们就和其他工人做得一样好了 , 有些甚至会更好 。 ”吴世红说 。
有人铺路架桥 , 也有贴心政策温暖 。
为了把贫困劳动力留下来 , 广东省各级政府给出了大力度的支持政策:贫困务工人员在广东务工达到一定条件 , 直接发放务工补贴;企业每招聘一名贫困务工人员并稳定就业6个月以上 , 对企业实施补贴;实行岗位余缺调剂制度 , 确保贫困务工人员始终有岗位选择……
“走得远”:心中装满梦想 , 脚步充满力量
留在大山 , 眼前就是世界;走出大山 , 世界就在眼前 。
凉山州金阳县的沙马纠土夫妇2018年来到佛山顺德区东菱智慧电器科技有限公司工作 , 夫妻两人如今一年能挣近10万元 。 沙马纠土说 , 刚开始到佛山来务工 , 多少有点奔着拿补贴的念头 , 但他很快改变了自己的想法 , 对工作和生活也有了新的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