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大姐|来到李大钊故居,我们想说的却是她


赵大姐|来到李大钊故居,我们想说的却是她
文章插图
今天,我们来到李大钊故居。但这一期我们的主角并不是先生,而是和李大钊拥有神仙爱情、一起在这里生活的另一位革命者——赵纫兰女士。
有一天,朋友来李大钊家里拜访时,看到一位正操持家务的中年妇女,正感叹一向节俭的李教授居然愿意请保姆了,只听李大钊郑重地说:“这是我的妻子赵纫兰”。
也难怪朋友会认错,同为北大教授的人里,辜鸿铭的三妻四妾穿金戴玉,胡适的家中被称为“座上客常满,金樽酒不空”。刘师培的妻子何震,更是以穿着华贵、挥金如土,常年被京城小报评为“时尚达人”。在不少名流看来,这个穿粗布衣干着重活,还比李大钊年长6岁的赵纫兰,确实不像个“教授夫人”。
可当我们翻出赵纫兰的故事后才发现,这个出身富户,穿着丝绸长衫,以《离骚》诗句为名,还被说“不像教授夫人”的女人,是如何成为令人敬佩的“赵大姐”的。
就在祖父去世那年,因为财产被亲戚分走,李大钊一度想退学去打工养家。结果他刚说出自己的想法,就被赵纫兰从家中拉到学堂报了名。为了支持李大钊留学日本,赵纫兰四处筹钱,让丈夫踏上别亲离子的异国求学之路。
看到赵纫兰变卖家产筹学费,乡亲们都说她傻,等李大钊学成归来,被各方重金聘请时,大家又夸她“有眼光,会做买卖”。但只有赵纫兰自己心里知道:丈夫求学是为了读书明理、造福后人,从来就不是一笔能用钱衡量的“生意”。
到北大任教后,在当时最火的前门饭店,李大钊的月薪够点上1200份招牌菜“红烧翅根”。可因为李大钊要接济学生、筹钱办工人夜校,就连这点“福利”,李大钊和家人也得逢年过节才舍得吃上一回。
在《觉醒年代》里,北大校长蔡元培熟稔李大钊的性子,担心他家会断粮,便特意扣下李大钊一部分工资交给赵纫兰。但剧里并没有告诉大家,在留下儿女们的日常用度后,赵纫兰还是把这笔被扣下的钱用在了革命事业上。
很多人说,赵纫兰对李大钊的支持是出于妻子的“贤惠”、“爱丈夫”,可我们看到的是,在旁听丈夫讲到穷苦人的悲惨遭遇时,赵纫兰一次次流下同情的眼泪;在李大钊被监视、跟踪时,赵纫兰为了掩护党组织亲自站在门口放哨。她和台下每一位学生一样,期待着李大钊笔下“庶民的胜利”、“赤旗的世界”早日在中国实现。
在李大钊遇害后,赵纫兰又像支持丈夫那样努力让子女求学,完成丈夫未竟的革命事业。1933年,赵纫兰因病去世,时年50岁。组织按照她的遗愿,将她与李大钊合葬一处,并追认她为共产党员。
不少网友也发现,在搜索“赵纫兰”的词条中,她的职业一栏赫然写着“革命者”。相比“贤内助”,赵纫兰更像是李大钊革命思想的第一位“受业者”、他革命之路的第一位同志。如果说李大钊是中国革命的播火者,那赵纫兰就是他在茫茫黑夜中点燃的第一盏灯。
赵大姐|来到李大钊故居,我们想说的却是她】作者:梁由之,吕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