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非网|3D识别的想象空间,深度对话( 二 )


定制和通用的未来 。 仅就手机厂商的3D人脸识别而言 , 也存在普遍的定制化现象 , 而这跟供应商想要达到的规模效应存在一定矛盾 , 未来是定制化还是通用产品的?“定制化带来的确实成本非常高 , 这个趋势现在没有根本的改变 。 ”徐冰博士称 , “从现在到将来会不会有一款标品可以用到所有的应用场景 , 或至少适用于相当一部分应用场景 , 在我看起来是完全有可能的 。 ”事实上艾迈斯半导体正在为此努力 , 跟上下游的产业链合作 , 做一款标准的光源、探测器和3D的解决方案 , 但徐冰博士也坦言 , “我们不能指望一天、两天就把这一工作完成 , 而且应用到所有的手机产品也是不现实的 , 但是我们一定会做这方面的努力 。 ”
沈瑄从商业和市场角度解释 , “厂商定制化的需求背后是希望有一些产品的独特性和差异化 , 但不管是消费品还是工业品 , 一定是以降低成本为大方向 , 而通用化、标准化才能规模化 , 才可以降低成本 , 这个趋势是对的;除了徐博士提到的硬件的标准化 , 另一个问题是现在人工智能的软件算法方面 , 也有很多的定制化 , 我们现在正在努力把各种3D方案做一些标准化 , 逐渐收敛 , 让软件可以更统一 。 ”
这一过程中的阻力则在于整个供应链、产业链的共识和协作 , 以及终端品牌的接受度 。 因此徐冰博士强调 , “但从长远来说 , 如果要实现3D人脸识别的普及 , 一定会朝标准化方向走 。 ”
3D识别的可能性
因为上面提到人脸识别背后的3D结构光技术 , 如果了解到这种通过3D空间结构探测来实现识别的技术 , 就可以理解除了手机 , 它的应用场景可以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
沈瑄表示 , “手机当然是最大的市场 , 但其实只要有摄像头的地方 , 都可以做人脸识别 。 包括安防、无人机、家电 , 包括现在量不大 , 但未来有很大市场空间的汽车电子 , 以及智能家居 , 除了电视外 , 像音箱、扫地机、门锁里越来越多的涉及到人脸识别 。 ”
“车载是想象力无限的3D应用场景 。 ”徐冰博士把3D识别的可能从人脸放大到更多的空间:
第一 , 无人驾驶 , 开始一定是有人的 , 需要对驾驶员做人体检测 , 出现异常情况时 , 如过度疲劳或酒驾 , 可以根据人脸识别做出及时的处理 , 还可以对车内乘客进行检测 , 这是在车内的场景;
第二 , 车周围环境的检测 , 如果考虑小范围内 , 可以通过3D检测来实现自动倒车入库 , 也是自动驾驶的一部分 。 但如果把探测的距离拉长到100米、150米 , 将助推真正的自动驾驶 。 这将给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结构带来巨大的改变 , 包括“首先 , 家里是不是还需要拥有车辆?如果拥有车辆需要两辆及以上吗?我想一辆车绝对够了 。 可以实现社会资源的统一安排 , 可以想像通过3D检测 , 无人车在路上像一个车队前后连在一起 , 车距非常近 , 车跟车之间可以相互交流 , 车的密度可以非常高 , 车速会非常快 , 这样整个社会的车辆保有量会非常低 , 将完全颠覆我们现在的社会形态 。 ”
这里谈到的是近场和远场检测的概念 , 有了这一概念的拓展 , 3D检测在未来的想象空间确认无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