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全球化酝酿“变身” 会以更好形式出现

:原题为_新民晚报|全球化酝酿“变身” 会以更好形式出现。
过去几个月 , 全球化的未来成为一个热议话题 。 人人都在谈论新冠疫情过后的世界中 , 全球化究竟会继续深化还是止步不前 。
基于我的观察以及在线上和意大利国内外的同事进行的讨论 , 多数人认为全球化将会倒退 , 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性将逐渐减弱 。
对此 , 我持怀疑态度 。 我认为 , 全球化并不会倒退 , 它可能以一种更好的形式出现 。
全球化可分为三个维度
归根结底还是人的流动
我将全球化分解为三个维度:一、人员的流动;二、货物的流动;三、服务的流动 。 每一个维度之内还可以做更细的分解 , 比如划分成不同的行业 。
显然 , 三种流动所带来的疫情传播风险是不同的 。 人员流动最有可能导致病毒的传播和感染 。 按照联合国和国际移民组织的统计 , 在疫情暴发前全世界大概有2.5亿人是在世界各地流动的 。 然而在疫情蔓延后 , 政府间、企业间、研究机构和大学等的人员跨境流动严重受限 , 国际客运航班60%以上停运 , 即便感染率R值低于1的国家也严格实施入境隔离政策 。 所以人员流动受新冠疫情的影响非常大 。
货物流动的风险次之 , 由于病毒在物体表面可以存活几个小时乃至几天 , 货物交易时必须采取防范措施 。 比如在一艘开往欧洲、航程40天的集装箱船上 , 人们会假设货物已没有被污染的风险 , 但考虑到船上还有船员 , 物流的传播风险还是难以预料 。
不过我相信 , 随着时间推移 , 这种恐惧将逐渐消失 , 国际贸易中的货物流通(至少跨洋流通)将重回正轨 。 当然 , 前提是实体经济中的供需恢复到疫情危机前的水平 , 因为我们必须始终正视摆在面前的双重问题:生命健康与经济发展 , 新冠疫情后的社会重启必须平衡这两方面的需要 。
服务业是一个大的类别 , 其中还包括许多子类别 , 它们受疫情和经济需求的影响是不同的 。 一方面 , 过去三个月中我们见证了社交媒体、视频下载、在线研讨会、线上教学、视频游戏和电子图书等事物方兴未艾 , 而且在疫情过后还将蓬勃发展 。 另一方面 , 其他类型的服务 , 例如航空、运输、旅游、餐饮、酒吧、娱乐场所等 , 则受到社交距离管控措施的约束 。 由于人们对未知事物的恐惧 , 谁都不太愿意与许多陌生人在同一个地方呆上几个小时 , 这对餐饮和旅游行业的打击是巨大的 。
由于需求的降低 , 大多数线下服务业暂停了海外扩张计划 , 努力撑过2020年成了这些企业的首要目标 。 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无论是货物还是服务的流通 , 最终都要回归于人员的流动 , 货物需要部分人员的流动来实现物流的完成 , 服务需要人员的流动来带动需求 。 在我看来 , 全球化归根结底还是人的流动 , 这一点如果不能实现 , 我们就必然面临全球化的危机 。
损益问题不能孤立看待
需要放在整个价值链中
该如何看待全球化的未来呢?我认为 , 对于全球化的趋势问题无法做出简单的回答 。
在全球化的三个维度中 , 人员的流动将减少 , 货物的流动将有一定程度的减缓 , 而无需物理接触就能传递的数字内容将日益重要 。 也许在短期内 , 意料之中的人流减少标志着全球化程度的降低 , 以人际交往为核心的旅游和娱乐业将受到打击 。 一些相关行业也会随之受挫 , 比如通常仅在面对面会议和社交过程中进行的商业交易 , 毕竟网络会议无法像面对面交往那样联络感情 。 因此 , 金融界的并购和相关会计与法律服务可能会减少 。 这说起来颇为有趣 , 编写财务报表和审计报告不需要碰面 , 但那些阅读和分析这些报告的人——投资银行家和首席执行官们 , 则是非见面不可的 。
这就引出了另一个问题 , 全球化降低使得一些活动受挫或受益 , 在分析这些活动类型时不能孤立看待 , 而是需要将它们置于所属的整个价值链中 。 即便价值链中的一环断裂 , 其他环节也会受到负面影响 , 哪怕它们作为个体依然具有可以存活的属性 。 因此 , 这些环节可能不会消亡 , 而是需要将自己投入到其他生产过程中 , 在这些过程中的所有环节都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