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延庆白河堡:水库移民村的八年巨变

农时种果树 , 闲时当大厨 , 住的是欧式小高层 , 出村口就有大公交 , 今年刚满60岁的朱金贵觉得 , 这日子和8年前相比可是天壤之别 。
北京日报客户端|延庆白河堡:水库移民村的八年巨变改造后的白河堡村建起成排楼房 , 有如城市里的住宅小区 , 图为村里的孩子们在“小区”里玩耍 。
朱金贵是土生土长的延庆白河堡村人 。 他记忆里 , 小时候 , 一条白河从村口流过 , 村民们祖祖辈辈依水而生 , 种水稻、养河鱼 , 白河堡村因而有“鱼米之乡”的美誉 。 1982年 , 为支持水库建设 , 白河堡村整体搬迁到延庆区旧县镇八峪路旁 , 也就是现村址的所在地 。 村口的《白河堡村记》中就记载着:“是年六月 , 筹建新村 , 八排平房 , 原拆原盖 , 仍使旧料 , 房屋简陋 。 ”
离开了肥沃的土地 , 白河堡村人像“离了水的鱼” , 经济发展日益困顿 。 到2012年 , 全村126户的人均年收入仅有6800元 。 旁村人总说 , “灵人都搬三角地” , 其实是嘲笑白河堡村人不灵光 。
改变 , 从2013年悄然开始 。 白河堡村党支部书记赵庆中是这场变化的推动者和见证者 。
2012年底 , 辞去年收入10万元的工作后 , 赵庆中回到白河堡村 , 经过选举当上了新一任党支部书记 。 能为村里做点什么?改善住房条件被摆上案头 。 “村庄实在是太破旧了 。 ”赵庆中指着老照片回忆 , 用旧料仓促盖起的老房经过30年均已成为危房 , 地基下沉 , 主体位移 。 冬天一刮风 , 屋里贴着的年画就哗哗响;夏天一下雨 , 接水的大盆小盆就摆满地 。
“是党的好政策送来了春风!”2013年1月 , 根据中央文件精神 , 延庆启动水库移民避险解困试点项目遴选申报工作 , 历时14个月的调研、评审后 , 2014年3月 , 白河堡村改造获得立项批复 , 成为北京市唯一一个国家级水库移民避险解困试点村 。 按照规划 , 60亩宅基地一分为二 , 村南的30亩土地用于农宅建设 , 村北的28亩土地用于集体经营开发 , 并预留两亩土地作为农宅后期发展空间 。 农宅建设上 , 也一改传统理念 , 让改造后的白河堡成为了集欧式建筑风格、新能源利用、海绵城市三大理念为一体的新型农村移民社区 。
2015年10月 , 白河堡村住房改造试点项目竣工 , 126户村民领到了新房钥匙 。 “上楼后 , 取暖不再烧煤 , 做饭不再烧柴火 , 24小时太阳能热水随时用 , 真是一步登天 。 ” 村民李爱云说 。 夏季傍晚 , 村民都爱在广场上纳凉 , 9栋住宅楼错落环绕在侧 , 花椒树、海棠树、榆叶梅等本地树种随处可见 。 村口外 , 还有遍野的山桃花与成片的生态林 , 绿草接天 , 青山连绵 , 像极了电影中的场景 。
居住环境改善了 , 经济发展仍是难题 。 2016年 , 白河堡村被定为低收入村 , 建档立卡低收入户42户 。 如何让村庄“摘帽”?2018年 , 通过“一企一村”结对帮扶 , 北京建工三建公司与白河堡村“联姻” , 1月3日 , 闻忠以驻村第一书记的身份走进白河堡村 。
“第一次走到村口 , 我都不敢相信这是个低收入村 , 环境可太棒了 。 ”闻忠笑说 , 他当场给家人和同事发了照片 , 没人不夸村庄美 。 “这里山美水美 , 产业发展还得从绿色经济上找出路 。 ”
经过两年探索 , 白河堡村定下了三大产业:果园种植、林下经济、民宿 。 村西头的60亩土地上 , 种上了约7000棵品相好、果味甘甜的密林苹果 , 由村民负责苹果林的种植和销售工作 , 所得收入也有部分直接用于救助低收入户 。 林下种植着药材射干 , 民宿走的是精品路线 , 村民将自己的闲置房屋交给村集体后 , 由村集体统一装修再对外经营 。
“2019年北京世园会开幕的时候 , 我们试点先开了3间 , 反响很不错 , 一年就给村集体挣来3万元 。 ”闻忠说 。 根据统计 , 2019年白河堡村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23141.99元 , 为2016年的248% , 全部超过人均低收入标准的11600元 , 已实现整村脱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