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韦陀|不为权摧,进退且自如,走出青州矮松园的北宋名相王曾:不为名动

在他之前 , 没有一位读书人能够连中三元 , 这让他成为历史上的传奇人物 。 不仅如此 , 他还生得眉目如画 , 堪称帅哥一枚 。
他就是北宋名相王曾 。 王曾是青州人 , 少年丧父 , 由叔父王宗元抚养长大 。 他才思敏捷 , 少而好学 , 师从有道之士张震 , 在矮松园读书求学 。 老师很看重王曾 , 认为他有将相之才 。
王曾的志向确实非同一般 , 他曾赋梅花诗一首:雪压乔林冻欲摧 , 始知天意欲春回 。 如今未问合羹事 , 且向百花头上开 。
“合羹”是一种汤菜 , 由许多种调料调和做成 , 后来成为了宰相的代称 。 古人喜欢把梅花与合羹相提并论 , 在诗中王曾说梅花开在百花之先 , 隐含着夺魁之意 。 众人览诗后 , 暗暗赞叹他的志向 。
月下韦陀|不为权摧,进退且自如,走出青州矮松园的北宋名相王曾:不为名动
文章图片
古往今来有多少才子 , 一旦得志便猖狂 , 然而王曾在功名面前很清醒 , 如隆冬红梅 , 淡淡由它冰雪中 。
1002年 , 王曾在相继夺得州试、省试榜首后 , 又在72名殿试者中夺魁 , 被钦点为状元 。 他的省试考题为《有教无类赋》 , 他的殿试考题为《有物混成赋》 , 两篇文章寓意深远 , 文采飞扬 , 深得宋真宗赏识 , 得到了“金殿传胪”的礼遇 , 并被授予将作监丞 。
“金殿传胪”对读书人而言 , 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 。 在当时 , 人们把高中进士比作鲤鱼跳龙门 , 一旦金榜题名便身价倍增 , 随之而来的是高官厚禄 。
有人说:状元考三场 , 一生吃穿不尽 。 王曾却说:曾平生之志 , 不在温饱 。 可见他求功名不是为一己之私 , 而是胸怀天下 。
连中三元后 , 王曾修书一封给叔父 , 他说:曾今日殿前 , 唱名忝第一 。 此乃先世积德 , 大人不必过喜 。
按照宋代的习俗 , 新任状元郎要衣锦还乡 , 家乡官员要为他举办一场盛大的鹿鸣宴 , 还要持“状元坊”匾额 。 知州李继昌率人出迎 , 城中鼓乐喧天 。 王曾却身着便袍 , 骑一头毛驴 , 由西门悄悄入城 , 然后去州衙拜会知府 。 他说:“我偶然夺得榜首 , 绝不敢劳驾父老乡亲去接 。 如果那样就是我的罪过了 , 心中实则有愧!”李继昌感叹道:“君乃真状元也!”
月下韦陀|不为权摧,进退且自如,走出青州矮松园的北宋名相王曾:不为名动
文章图片
王曾沉浮宦海 , 进退自如 , 尤其擅长绵里藏针 , 曾用计除掉权相丁谓 。
宋仁宗即位时年龄尚小 , 太后刘娥听政 。 当时王曾是副宰相 , 他起草了一纸诏书:以明肃皇后辅助皇太子 , 权听断军国大事 。 其中的“权”字即代理 , 限制了刘娥的权力 。 为了取悦刘娥 , 丁谓建议去掉“权”字 。 王曾直言相告:“现在皇帝年幼 , 太后执政本来就是国远暗淡之时 , 再去掉权字 , 国运会更不昌盛 。 ”太后刘娥听了 , 心里对王曾忌恨不已 。
太后刘娥掌权后 , 行事越来越专横 , 根本不听皇帝和众臣的意见 。 有人担心她会效仿武后 , 改天换日 。 王曾心生一计 , 对钱惟演说:“皇帝年幼 , 刘太后每日操劳国事 , 其实是帮自己的儿子 , 也是帮他们老刘家 。 ”钱惟演马上一字不落地把话传给太后 , 刘娥这才有所收敛 。
当时的内阁 , 除了王曾和丁谓 , 还有曹利用和冯拯 。 冯拯老实 , 曹利用倒向丁谓 , 实际上一切是丁谓说了算 。 名义上是刘娥听政 , 实则是丁谓执权 。
丁谓还提议 , 每月的初一和十五 , 皇帝和众臣议事 , 遇到解决不了的 , 再让太后和众臣议定 。 太后身边有位小太监雷允恭 , 所有国事由雷允恭报给太后 , 再由雷允恭把太后的意思传出来 。 这样一来 , 丁、雷二人联手 , 相当于把太后和众臣隔离了 , 丁谓牢牢握住了国事大权 。
王曾看穿不拆穿 , 一面对丁谓更加言听计从 , 一面谋定而后动 。 其间寇准遭贬 , 王曾强忍着不发一言 。 要知道寇准对王曾有知遇之恩 , 王曾还曾把自己的房子借给寇准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