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大学》剧照。清华学子严韫洲。
孙虹表示,比起相对拍摄顺利的严韫洲,邀请钱易院士参与纪录片非常之难,钱老一向谦虚低调,她总认为比她优秀的人数不胜数,就连学校邀请她做讲座都被她婉拒过很多次,“钱先生一共拒绝了我们三次,当时我们真的很沮丧,但她越不答应,我们越不放弃,后来我们写了一封手写信递到钱先生的办公室信箱,她被我们的真诚打动了。得知我们希望从师长的故事出发,将这种传承精神感染更多人,她终于同意了。”
文章插图
《大学》剧照。邀请到钱易院士参与拍摄。
每周都会拍摄,后期有近30个版本
“就纪录片来说,长时间的跟拍必须要在最初阶段与拍摄对象进行深入沟通,因为对很多拍摄对象来说,总会有摄像机在旁边,这样多多少少都影响到他们,所以我们必须要和他们建立信任,让他们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真实地生活。”孙虹介绍,他们在拍摄前期会培养拍摄对象去适应镜头的存在,每周会定期与拍摄对象沟通当周发生的事情,这样平均下来,每周每个人物都会进行一次拍摄,会捕捉到很多珍贵的镜头。“纪录片很琐碎,它有很多线索,也充满未知。拍摄中期我们都很慌,因为并不知道平时记录的点滴日常最后是否能形成合力,最终形成一个可以打动人的片子。但每次讨论的过程中,我们都会回归到问题本质,大学对每一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提起大学,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就像刺猬乐队的一首歌,“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在孙虹看来,大学里每一个人,无论是什么年纪,都是充满了朝气,充满年轻的理想,于是将电影的立意便往理想与现实的选择探索上聚焦。她透露,在后期阶段,制作组一共做了近30个版本的电影,有4小时的,有110分钟的,每个版本她都会看完全程,再进行删减和增加、没想到的是,《大学》最终版本时长共110分钟,与今年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完美契合,孙虹说,这并非是故意安排,而是在对内容进行筛选剪辑后产生的美妙巧合。
文章插图
清华大学校园一景。 校方供图。
【专访导演】
如果有机会,会一直拍下去
新京报:很多影评认为《大学》流露出了“自然真实”的气质,很多情节也很幽默,这些素材是如何选取的?
孙虹:几年跟拍,我们积累了1000多个小时的素材,绝大部分是平淡的,但我们相信正是因为有了足够的素材,就能从中获得可贵的真实瞬间。这部电影没有任何台本,但你会发现人物经历中充满着有趣的对话与生活细节。就像宋云天跟他父母打电话,他妈妈先是说了一大通让他自己好好决定,之后还不忘问他“你啥时候学习”,很容易让人笑场,因为这些能让观众回忆起唠叨学习的父母,生活中很多的瞬间,即使是别人经历的,也有着极强烈的共鸣。
文章插图
《大学》导演孙虹。
【 四人|纪录片《大学》三年跟拍四人,为何观众看完更“想上清华”丨揭秘】新京报:拍摄了大量素材,但电影毕竟时长有限,有哪些情节被删掉?
孙虹:因为篇幅、整个片子的结构和调性等问题删了一些情节,比如宋云天毕业后我们也跟去了他所在的村子里拍了一段时间,那是他工作的第一年,适应新环境也不太容易,但我们的拍摄会打扰到当地村民的生活,于是就没再去了。再加上他本身就有了很大的变化,不再是学校里的玉树临风的学生会主席,整个人晒得黑黝黝的,我认为故事到这里能让观众感受到学生下基层后的变化,这个力量是能留在大家心里的,因此就没有过多讲述校外的故事,只是对校园时光进行集中刻画。
文章插图
《大学》剧照。水利系博士生宋云天。
新京报:据说于和伟看完首映后,曾说自己不想“演”了?
孙虹:哈哈,是的(笑)。可能表演也是希望还原人物所处的真实情境与真实情绪,只有真的东西才是最动人的。但纪录片本身就具备了这些。《大学》就真的想做到观众穿过银幕,能认识那个人,能感同身受他的处境、他的喜怒哀乐,他的焦虑和忧愁,他的快乐,这些真实的情感是非常有感染力的。
新京报:很多观众反馈“没看够”,市场反响很好的话会再制作续集吗?
- 杜运燮|《西南联大现代诗钞》:一本书,一所名校,一个诗派
- 墨戏|这一曲《墨戏》,或许只有她能写出来
- 论文选|陆祖鹤书法论文选《书道之悟》出版
- 座谈会|《陈家镛传》北京首发 纪念中国湿法冶金学科奠基人诞辰百年
- 藏品|《只此青绿》推出行业首款数字藏品纪念票
- 叙述者|疼痛不是生活的全部
- 只此青绿|《只此青绿》推出行业首款数字藏品纪念票
- 新书掠影|读书 | 社会史
- 秋菊|青未了‖咏菊
- 伤疤|《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所有坚强的人格,都源于生活的伤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