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天台离上海还很遥远,而且路况也差。袁莎说,往返28个小时,到上海就为听一节课,那时自己年幼,还晕车,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袁莎在学习古筝的同时,文化艺术知识的学习也没有落下。一回到家里,父亲就督促女儿学绘画、练书法、背唐诗。袁莎笑着说,同样的曲子,别人说我的曲调别有韵味,很可能就是各种艺术“和合”的缘故吧。
7岁时,启蒙老师刘媌去四川,小袁莎跟着远行。9岁那年,袁莎在中央音乐学院附小和上海音乐学院附小都考了第一名。为了女儿今后有更大的舞台,父亲咬咬牙,把她送到了北京。
当时其他小朋友都有家长陪读,唯独袁莎是一个人打着铺盖前来,老师顿时对她刮目相看。才进学校,袁莎就当了班长。就这样,袁莎孤身一人在外求学,从小学到中学、大学,一直到研究生。由于条件有限,袁莎在北京求学期间,与家里的联系只有书信和电话。
袁莎说:“少小离家,几十年的艰辛历程磨炼了我的意志,古筝成为我慰藉心灵、寄托思念最好的途径。古筝是我的另外一个世界,我可以自由自在地在音乐里成就纯粹的自我。”
让传统“老树”发“新枝”
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文艺晚会、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开幕式……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古筝艺术,被袁莎带上了最高级别的舞台,绽放出了全新光芒。
袁莎说,作为一个习筝者,只有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才能真正理解并表达筝曲中所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并在诠释音乐中注入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将自己对乐曲的感动与激情倾注其中。
从九岁出国演出至今,袁莎已参与了数百次中外艺术交流。她带去了古筝艺术,更带去了陪伴她成长的和合文化。
在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文艺晚会上,《月亮月光光》这首古筝演奏曲目旋律柔和优美,富含诗意,台上的古筝独奏者正是袁莎。她与主创人员一起,吸收民族经典曲目的灵魂,融合西方音乐的精华。演出获得极大成功,媒体称赞演出是“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颂歌”。
在传统文化熏陶下的袁莎,从孩提时起,每一步成长都与古筝有关。在她看来,古筝的传统体现在流传千年的古曲中。她在坚持中华文化大道至简的美学追求上,融入西方元素,让中西方音乐在和合交融中缩小文化隔阂。
一次,袁莎来到纽约举办《筝与诗·归去来兮》音乐会,她在古筝艺术中融入大提琴、小提琴、钢琴等西洋音乐元素,并提取了捷克音乐《自新大陆》的思乡情怀,将之与国乐《春江花月夜》中的月色与思念融为一体,备受好评。
其实,《筝与诗·归去来兮》是袁莎于2017年导演的中国首部筝剧。她运用和合理念,融合诗词、戏剧、交响乐等,将跨越千年的中国古筝艺术发展史,经典地呈现在听众面前。
弦凝指咽,别有深情。站在新时代,袁莎尽将心事付筝弦,她带着古筝这张中华文明的名片,赋予古老艺术以时代内涵,用心用情诠释筝乐之美,用文化自信向世界展示着精彩的中国。(中国蓝联盟·天台县传媒中心)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 艺术|一曲“和合”动天下】
- 韩慧英|见证南北文化交融 山西文水“采茶调”的前世今生
- 艺术|让日常生活美起来|南京东路上竖起潮流新地 沉浸式展览开启治愈之旅
- 周易|让日常生活美起来|隐于市的“江湖人”,午休一小时仗剑走天涯
- 上海|“佳士得上海”迁入新址 外滩再添艺术新空间
- 墨戏|这一曲《墨戏》,或许只有她能写出来
- 猪肝|甘甜不上火,护肝又滋补——和“红嘴绿鹦哥”一起迎接初春的暖阳吧!
- 中共一大纪念馆|“伟大建党精神专题展”开启全国巡展!
- 丸子|这是菜市场“最脏”的3种菜,再便宜也不要买,你却天天端上桌
- 艺术培训|德州市文化馆2022年“德艺课堂” 春季公益艺术培训开始招生!
- 文化节|沪上首家传统文化传承中心——“北站传统文化传承中心”揭牌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