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觉醒年代》到《革命者》
青春气质与诗意表达
◎赵晖
优秀的主旋律影视作品通常具有深刻的社会反思意义和历史价值,其艺术作品中所折透的人性光芒足以照亮历史和社会深处的暗淡,给人以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励精图治的信念坚守。从这个角度看,张永新导演的主旋律电视剧《觉醒年代》、管虎监制徐展雄导演的电影《革命者》等影视作品,都是新主流影视的代表之作。
【 李大钊|从《觉醒年代》到《革命者》:青春气质与诗意表达】电视剧《觉醒年代》以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等人物为代表,展示了轰轰烈烈的中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大图景。电影《革命者》则以李大钊先生为核心,讲述了党的早期领导人在寻求革命之路过程中引领一批又一批热血青年、仁人志士、社会各阶层群众投身革命,建立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程。
这两部片子的创作者似乎有着心照不宣的默契,都以发轫于北大的新文化运动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为故事背景,以诗意化的影像讲述了中国共产主义先辈们寻求救亡图存的革命之路。《觉醒年代》导演张永新在《革命者》的首映礼上给予此片较高评价:“我是目不转睛看完了电影,因为拍《觉醒年代》,我对李大钊先生有所了解。我要感谢《革命者》剧组,讲述了我们剧中没讲到的细节,例如那架钢琴和那个标着001号的绞刑架,据说大钊先生绞刑过程有30分钟,我看到那里心痛无以言表,恍惚看到不堪回首的时刻。”
应该说,觉醒是思想涅槃的瞬间状态,文化的觉醒是不受时代限制的,任何时代都有先知先觉的前行者,这种时代性的觉醒必然是建立在对历史真相与对社会现实超凡的判断之上的,像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就是一个时代文化的觉醒者和社会的革命者。这些革命往往伴随着反抗与斗争,同时也需要敢于打破旧制度、旧习俗、旧体制的勇气,这些先辈是时代得以进步的温度计。鲁迅先生在谈到李大钊的重要贡献时,指出“他的遗文将永住,因为这是先驱者的遗产,革命史上的丰碑”。作为革命者,陈独秀与李大钊,一南一北,遥相辉映,构成了上个世纪初中国最壮美与崇高的青春篇章。
影视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新主流影视创作的表达也不例外。青年导演徐展雄在谈到《革命者》创作时讲道,这部影片大胆采用不一样的呈现手法和叙事方式,希望能够让观众有耳目一新的感觉,“通过生动和立体的人物形象,观众可以更加真切地感知李大钊的伟大理想,获得情感上的共鸣。”作为李大钊的传记片,电影《革命者》有着别具一格的叙事特点。
该片以李大钊行刑前38小时为故事叙事的时间范畴,采用非线性叙事手法,从1912年-1927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选取了几个历史高光瞬间:比如,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1925年“五卅”大罢工、1926年“三一八”惨案、1927年4月6日李大钊被捕入狱、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英勇就义等事件,这些事件的亲历者包括张学良、蒋介石、陈独秀、毛泽东、段祺瑞、赵纫兰等历史人物,还包括诸如阿晨、庆子等虚构的社会小人物。他们虽然阶级不同、政见不同、立场不同,但是,他们都与李大钊进行了深入灵魂的跨时空对话。影片从他们不同的视角,多维度、多层面地还原了李大钊作为革命者有血有肉的形象。这种碎片化的叙事方式可以看作是近些年主流电影偏爱的“穿糖葫芦”叙事结构的新拓展,它实现了其在叙事方法上的另一种创新表达。
导演运用非线性蒙太奇叙事方式,实现了同时期的历史人物对李大钊这一革命者的现代解读。在张学良眼中,李大钊是有着赤子之心的爱国者,他对街头少年阿晨的爱,他对租界洋人的恨,他的仁爱之心铸就了他在人民群众中的坚实基础;在蒋介石眼中,李大钊是危险分子,他是孙中山的座上宾,是敢说“你输了”的竞争对手,是促成国共合作的关键人物;在陈独秀眼中,李大钊是精神上的挚友,是情感上的真兄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者,是共同开创中国共产主义事业的同盟者;在毛泽东眼中,李大钊是伯乐,是革命的领路人;在庆子这些小人物眼中,他如神一般的存在,他与最底层的劳苦大众打成一片,他的威信与他的政治理念来自人民;在妻子赵纫兰眼中,他是值得用一生追随的崇拜者,他是爱家爱孩子的好父亲。与其说电影《革命者》是李大钊先生的传记电影,不如说,这部影片是李大钊的朋友、盟友乃至敌人追忆李大钊的青春成长史。
- 杜运燮|《西南联大现代诗钞》:一本书,一所名校,一个诗派
- 墨戏|这一曲《墨戏》,或许只有她能写出来
- 论文选|陆祖鹤书法论文选《书道之悟》出版
- 座谈会|《陈家镛传》北京首发 纪念中国湿法冶金学科奠基人诞辰百年
- 藏品|《只此青绿》推出行业首款数字藏品纪念票
- 叙述者|疼痛不是生活的全部
- 好做|晒武汉3口之家午餐,好吃又好做,花钱不多家人吃得香从不点外卖
- 只此青绿|《只此青绿》推出行业首款数字藏品纪念票
- 新书掠影|读书 | 社会史
- 秋菊|青未了‖咏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