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翟东升:这4个陷阱,至少毁了10个华为( 三 )


一位七八十岁的老教授 , 他可以凭借经验在某个技术领域退而不休地进行研发 , 但如果让他在科学思想、在基本的理论上实现重大突破 , 逻辑上讲是不可能的 。
中国科研界过于倚重老同志 , 重大项目如果都是老年人牵头 , 很难有重大突破 。 伟大的突破还是要指望中青年研究人员 。
其次 , 中国年轻人的不喜欢公开辩论不敢挑战权威 , 对于创新也是不利的 。
我教过世界各地的学生 , 中国学生的学业其实是很好的 , 但是课堂讨论极少听到他们的观点 , 发言机会都被其它国家的年轻人抢走了 。
我们要想有创新 , 就必须有意识鼓励年轻人站出来发表独立见解 。
我自己在学院里主持关于具体工作的讨论会时 , 往往让年轻人先说 , 而不是资深教授先说 。 如果是资深教授先发言 , 先定调 , 等后面的年轻人再发言时 , 他就不太好去否定前辈的观点了 。
年轻人的观点或许听起来不太靠谱 , 但很有可能是来自一线实践而有创新、有创意的观点 , 而在所谓的权威压力下 , 他们的很多新想法就还没等提出就先被抹杀了 。
4. 中国的教育考试体系 , 追求的是全方面的平衡 , 而非单项能力的突出 。
我们每个人从小就被要求不能偏科 , 因为只有各门功课都好 , 考出来的总分才会足够高 , 才有可能被重点大学录取 , 但这造成的结果就是 , 能接受到最好教育的那批人 , 往往是一些各方面都不错但各方面都不杰出的人 。
尤其是这十几年各级考试难度降低 , 导致高智商的孩子冒不出来 , 被选拔上来读名校的是那些智商尚可但比较刻苦也比较细心的孩子 , 这样的孩子中间 , 天才占比显然低于此前 。
而社会中其实有非常多的偏科天才 , 只是由于天生能力结构或者智商结构分布不平衡 , 就被我们的教育和考试体系无情地淘汰掉了 , 最后可能只读了一个专科或者三本 , 这是非常可惜的 。
所以我也在想 , 我们是不是可以适当改革我们的考试和人才选拔体系 , 如果你要培养一批物理学家 , 为什么非得让他诗词歌赋、外语语法样样精通呢?完全没有这个必要性 。
04、我对自主创新持乐观态度
当然 , 国家也已经愈发重视上述的问题了 , 像我们最近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 , 它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提升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 。
可就像之前的争论一样 , 当我们的新型举国体制提出后 , 便有人说中国虽然取得了一些技术进步 , 但主要还是模仿 , 或者是以别人的技术为基础做了一些局部突破 , 算不上真正的创新 。
但我想说的是 , 真正要预判未来的趋势 , 首先要理解创新背后的政治经济学 , 也就是到底什么东西会带动创新 , 而当你理解了创新背后的真正原理 , 便会发现 , 我们其实是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改革 , 来焕发出中华民族创新的全新生命力 。
从历史上来看 , 伟大的创新极少是由穷国来实施的 , 它与一个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是紧密相关的 , 为什么中国以前的创新比较少 , 简单来讲就一个字“穷” , 作为一个穷国 , 如果你投入巨量的资金来搞研发和创新 , 其实是违背经济学和市场原理的 。
因为你的比较优势就是老老实实地做那些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和低资本密集型的生意 , 这样你才能赚到钱 , 而创新很大程度上带有烧钱、赌博的味道 , 这里面存在着巨大的风险 , 穷人承担不起这个巨大投入和风险 。
我们以收益为例 , 尽管你单看某一项成功的创新带来的收益可能是挺高的 , 但问题是如果把那些大量失败的尝试、打水漂的投资算在里面 , 你会发现整体的资本收益率并不是特别高 。
所以对于一个穷国而言 , 当你有得可学、有得可抄、有得可逆向工程模仿的时候 , 你非得独立地重新发明一个轮子 , 这个必要性是不大的 。
那为什么最近几年我们的创新会蹭蹭往上蹿呢?第一 , 我们有钱了 , 我们有那个资本 , 可以烧得起那点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