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明朝时期庶吉士成为储相人选,很多首辅都曾担任过此职( 二 )


【爱历史】明朝时期庶吉士成为储相人选,很多首辅都曾担任过此职
文章图片
当然 , 在明中期前 , 明代的“庶吉士制度”还不是很完备 , 存在些稍许的随意性 。 如 , 当时新进士必须通过“馆选”考试 , 成绩优异者才能成为庶吉士 , 但对于何时“馆选” , 明廷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 , “或间科一选 , 或连科屡选 , 或数科不选 , 或合三科同选 , 初无定限” , 就是有时正常选 , 有时不选 , 有时却是同年多次选拔 , 如从永乐二年(1404年)到正统元年(1436年) , 明廷除每科必选庶吉士外 , 有时还会一科多选 , 如永乐二年(1404年)两次“馆选” , 宣德八年(1433年)三次“馆选” 。
再如 , 对于是哪个衙门来负责庶吉士的选拔 , 明中期前亦也是反反复复 , “或内阁自选 , 或礼部选送 , 或会吏部同选” , 或内阁负责 , 或礼部负责 , 或吏部负责 。 同时 , 对于何种人能够做庶吉士 , 明中期前亦也无硬性规定 , “或限年岁 , 或拘地方 , 或采誉望 , 或就廷试卷中查取 , 或别出题考试 , 亦无定制” 。 此外 , 对于每次录取庶吉士的人数 , 明廷亦也是无定额的 , 有时仅一人 , 有时却是几十人 , 如永乐十三年(1415年)选拔了六十二人为庶吉士 , 可在宣德二年(1427年)却仅选拔邢恭一人为庶吉士 。
明代的“庶吉士制度”真正被完善 , 是在弘治四年(1491年) , 在大学士徐溥的建议下 , 明廷正式确立“一次开科 , 一次选用”的制度 , 即科举举行一次 , 庶吉士就选拔一次 。
同时 , 弘治朝还确立了负责选拔庶吉士的衙门 , “令新进士录平日所作论、策、诗、赋、序、记等文字 , 限十五篇以上 , 呈之礼部 , 送翰林考订 。 少年有新作五篇 , 亦许投试翰林院 。 择其词藻文理可取者 , 按号行取 。 礼部以糊名试卷 , 偕阁臣出题考试于东阁 , 试卷与所投之文相称 , 即收预选” , 即规定了日后的庶吉士选拔由内阁、吏部、礼部一同负责 。
此外 , 对于每年可录取的庶吉士的数量 , 弘治朝亦有定额 , “每科所选不过二十人” , 即每科最多不能超过20位庶吉士 。
自弘治朝后 , 庶吉士的选拔虽然依旧有些变动 , 但大体如弘治朝所定的那般 。 当然 , 对于庶吉士的选拔 , 终明一朝 , 虽多有变化 , 但唯一不变的是 , 明廷对于庶吉士的要求是“始终如一”的严格 , 非文学优等者不得为庶吉士 。
【爱历史】明朝时期庶吉士成为储相人选,很多首辅都曾担任过此职
文章图片
即使被选为庶吉士 , 在三年的时间中 , 作为天下文人翘楚的庶吉士依然是被严格要求 , 时翰林院“设会簿 , 稽勤惰 , 唯以严声厉色督责之” , 专设有“会簿”一职 , 负责检查庶吉士的学习情况 , 一旦有松懈、偷懒的时候 , 会簿必定会严厉斥责 , 且当时庶吉士不但要受到会簿的监督 , 还要受到馆长(“推一年长者为馆长 , 总挈诸务”)的监督 。 此外 , 庶吉士在三年的学习中 , 每月都须交“诗文各一篇 , 第其高下 , 俱揭帖 , 开列名氏”发翰林院“立案” , 以此来作为日后“散馆”时授职依据 。
当然 , 庶吉士虽在选拔 , 及学习时被朝廷严格要求 , 但一旦被选为庶吉士 , 只要他情商够高 , 他的前途将是一片光明 , 毕竟庶吉士可是被明人称为“储相”的存在 。
首先 , 庶吉士在学习期间 , 其授课老师多为翰林院、詹事府、吏、礼二部的高官 , 这对于庶吉士以后的仕途肯定是有着极大的帮助的 。 众所周知 , 封建时代 , 官员是极重乡谊和门生关系 , 而当时 , 在翰林院学习的庶吉士自然就是这些高官的门生 , 如此 , 这便为庶吉士以后政途的发展敞开了便利的大门 。 再是 , 庶吉士在学习期间 , 不但要学习 , 有时候还要负责起草诏书 , 为皇帝讲解经籍之责 。 想想看 , 作为皇帝的近臣 , 日日陪伴在皇帝身边的臣子 , 只要稍微有能力 , 他铁定是能被重用的 。
因此 , 正是因为庶吉士这个职位能为人带来无穷无尽的好处 , 更是能比他人更容易成为朝中重臣的条件 , 比如“南、北礼部尚书、侍郎及吏部右侍郎 , 非翰林不任” , 当时南京和北京礼部尚书、礼部侍郎 , 及吏部右侍郎 , 非三鼎甲和庶吉士出身不可任;再如权力大升迁又快的科道官员“新科进士皆不得与” , “御史必试职一年始实授 , 唯庶吉士否” , 此外 , 庶吉士最诱人的就是有了进入内阁资历 , 一旦进入内阁 , 就是全天下最有权势的官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