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牵手”上海 守望相助——上海三名外籍人士的疫情经历
外国友人在上海聚会现场 。 新华社采访人员吴宇摄
新华社上海7月8日电(采访人员吴宇 陈杰 王婧媛)在近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和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举办的外国友人聚会活动中 , 三名外籍人士向新华社采访人员讲述了近半年来的疫情经历和感受 。 疫情期间与中国“牵手”的守望相助 , 已成为他们珍贵的记忆 。
来自尼泊尔加德满都的阿希什·马斯卡博士 , 是上海一家外资医院的骨科医生 。 他打开平板电脑 , 向采访人员展示一个由许多蜂巢状小照片拼成的“爱心” 。 原来 , 每张照片的主人 , 都是一位献血志愿者 。
尼泊尔医生阿希什·马斯卡展示由众多献血志愿者照片拼成的“爱心” 。 新华社采访人员吴宇摄
三年多来 , 马斯卡带领一个名为“血缘”的外籍人士爱心团体 , 累计在上海开展了14次义务献血活动 。 他们的公益之旅 , 在疫情期间也没有被阻挡 。
“热血从我们的心脏流出 , 就像爱在奔跑 。 虽然不知道它的归宿 , 但一定帮助了有需要的人 。 我们因此而快乐!今年3月和6月组织团队成员两次义务献血 , 是我们最自豪的疫情经历 。 ”48岁的马斯卡笑呵呵地说 。
马斯卡的积极作为不止于此 。 疫情初期 , 他以女儿的玩具为道具 , 拍摄了一组个人如何开展卫生防护的照片 。 生动形象的照片一上微信朋友圈 , 就收获众多点赞 , 还被上海市血液中心的微信公众号转发 。
【新华社|“牵手”上海 守望相助——上海三名外籍人士的疫情经历】作为医生的马斯卡除了引导身边朋友“戴口罩”“勤洗手” , 还鼓励献血 , “因为疫情中血液需求更大” 。 他还发起一个“武汉加油”的微信群 , 将更多志同道合的外籍人士团结在一起 , 共同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这一“全球性挑战” 。
马斯卡已在上海生活17年 , 与中国建立起深厚的感情 。 他说:“上海就是我们的第二个家 。 疫情期间组织义务献血 , 是我们对‘家’的回馈 , 我们以此为荣 。 ”
“疫情初期 , 父母曾很担心我们的安全 。 ”说这话的佟朗 , 是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老挝班”的班长 , 今年22岁 。 学校实施了封闭管理后 , 他们收到了口罩和慰问品 。 佟朗的父母得知后 , 一下放心了许多 。
“事实证明 , 上海将疫情控制得很好 , 我们在上海很安全 。 ”佟朗说 。
两年前 , 佟朗与一批伙伴第一次迈出国门 , 来到了上海 , 成为中国老挝铁路工程高等教育合作项目的首批留学生 。 突如其来的疫情 , 让他与其他13名同学经历了一段独特的求学之路 。
这几个月 , 这批老挝留学生虽然不能走进教室 , 但新开的“网课”一直没有中断 。 虽然不能与老师面对面 , 但“网课”有了更多课程学习和回看回听的选择 。 作为项目合作方之一的上海市友协 , 除了在防护物资最紧缺的时刻送来口罩 , 还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 , 近期两次组织老挝留学生走出校门参观游览 。
在上海的老挝留学生讲述疫情中的求学生活 。 新华社采访人员吴宇摄
“我们曾想过 , 除了学习 , 还能为培养、保护我们的中国做些什么?我们录制了一段视频 , 每人用中文送出‘武汉加油’‘上海加油’‘中国加油’的祝福 。 今天 , 我们的能力可能只有这些 , 但是未来 , 我们要参与中老铁路运营 , 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者 。 ”佟朗说 。
- 8月,兜兜转转,所以再次牵手爱情,双鱼座将苦尽甜来,也要减轻旧爱的痛苦
- 新华社|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全球累计新冠病例超1800万例
- 北青网综合|上海发布高温黄色预警,预计中心城区最高气温可达35℃
- 上海发布高温黄色预警,预计中心城区最高气温可达35℃
- 上海交通大学|人生赢家!他25岁读上海交大博士,妻子漂亮,带娃科研两不误
- 新华社|SpaceX载人飞船成功返航 龙飞船完成首次载人试飞任务
- 上海热线军事|第五艘航母也''沦陷'',特朗普却只顾着打高尔夫,美国475万人确诊
- 中国白银网|上海华通有色金属报价(2020-8-3)
- 新华社|长得美还“好学”!孔雀溜进图书馆赶都赶不走
- 新华社|全球8亿儿童血铅含量超警戒标准,近半生活在南亚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