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郑成功北伐连败清军,势如破竹,为何最后没能攻克南京( 二 )


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 , 顺治有点慌 , 这不是他熟悉的郑成功 。
【历史故事】郑成功北伐连败清军,势如破竹,为何最后没能攻克南京
文章图片
图三古代水战美术作品
这样发展下去 , 南京很快不保 。 这里是清朝南北漕运最紧要的地方 , 江南更是全国财政的主要来源之地 , 一旦有失 , 钱袋子就等于破了个大洞 , 如果没钱支撑战争 , 崇祯的遭遇还历历在目 。
顺治紧急派出达素为安南将军 , 调拨给他京师八旗的精锐南下增援 。 兵力还是不够 , 又任命江西提督杨捷为随征江南左路总兵官、宁夏总兵刘芳名为随征江南右路总兵官 , 各率手下人马由江西、宁夏赶赴江宁 。
但远水解不了近渴 , 这些兵马距南京路途遥远 , 最快的也要一个月才能抵达 。
在这段时间 , 郑成功的动作更大了 。
镇江大捷震动了长江两岸 , 从六月二十五日到七月五日 , 明军兵锋所至 , 无不望而归附 , 共计收复四府、三州、二十二县城 。
甚至 , 六月二十八日 , 张煌言已经带着一只小规模舰队进抵到南京城观音门炫耀兵威 。
援军还在疯狂赶路 , 此时南京守军的兵力有多少呢?
驻防八旗喀喀木有两千八旗兵 , 提督管效忠有四千绿营兵 , 江南总督郎廷佐有督标五千人 。 此外还有先前在瓜州和镇江吃了败仗退回南京的残兵 , 有四千左右 。
也就是说 , 全部加起来 , 南京城内守军最多在一万五千人左右 。
清军在江南并不是只有这点兵 , 它还有一支一万多人的主力 , 由苏松提督马逢知统帅 , 但这支兵不会来增援 。 因为马逢知已与郑成功暗通款曲 , 此时他按兵不动保持观望 , 只等郑成功攻克南京 , 马逢知就会倒戈投降 。
而此时郑成功吸收了江南的义军和投降的绿营兵 , 兵力已经又得到了补充 。
从出兵到现在 , 郑成功一路顺风局 , 就差临门一脚 , 攻克南京了 。 南京一取 , 江南可定 , 清朝将被南北隔断 , 天下抗清局面将为之一变 。
让南明君臣朝思暮想的南都 , 近在眼前了 。
郑成功此前挥师水陆并进 , 从策划、准备到发兵、进兵 , 都表现出当世名将水准 , 大有明太祖发动北伐时的气魄 。
但是以镇江大捷为分水岭 , 他的表现却如同过山车一般 。
六月二十四日 , 郑军占领镇江 。 二十五日 , 郑成功登城大阅三军 , 在镇江驻军三天休整同时派兵收取附近州县 。
这些都没什么问题 。
六月二十八日 , 郑成功召开军事会议 , 要谈正事了 , 正事当然是攻取南京 。
问题是怎么去 。
镇江离南京只有百里 , 在1659年如果走陆路 , 两天时间无论如何也能到达 。 走陆路显然是最快的 , 大多数将领也持此意见 。
也有不同声音 , 有一些将领认为 , 天气太热 , 陆地难走 , 不如走水路 , 正是己方所长 , 又轻松愉快 , 将士正好养精蓄锐 。
听上去 , 这个方案也很合理 。
事实是有很大问题的 。
郑成功此时有北伐之志 , 并为此专门训练了精锐的陆军“铁人军” , 全身覆以鱼鳞一般的重甲 , 佩盾牌 , 戴假面 , 手执盾牌、大刀、长矛以为近战之用 , 负大弓以为远战之用 。
铁人军被后世捧得很厉害 , 事实是在已经冷热兵器混用的时代 , 重甲已被淘汰 , 铁人军其实是逆潮流而行 。 不过由于清军缺乏准备 , 且江南清军火绳枪装备率并不高 , 铁人军投放到战场还是取得了不小战果 , 是攻打瓜州、镇江的主力 。
以铁人军为主力的郑军陆军精锐 , 打得就是清军一个措手不及 , 一旦敌人反应过来 , 集中火枪火炮围攻 , 身披重铠、行动缓慢的铁人军威力就大打折扣 。
【历史故事】郑成功北伐连败清军,势如破竹,为何最后没能攻克南京
文章图片
图四郑成功铁人军复原图
显而易见 , 兵贵神速 , 抓紧时机火速进军南京 , 不给清军援兵到达的时间才是上策 。
并且 , 走水路还不算是中策 , 它其实是个下策 。
郑军舰队以海船为主 , 体型巨大 , 这种船在海中能抗大风浪 , 到了江里就有点腾挪不开 。 并且这时季节又是逆风 , 逆长江而上
郑成功还是选择了走水路 。
就这样 , 舰队顶着逆风 , 慢吞吞地逆流而上 , 甚至需要岸上纤夫帮忙挽纤而行 , 比没油的汽车好不了多少 。
七月九日 , 郑军主力终于抵达了南京仪凤门下 , 花去了10天时间 , 相比走陆路 , 至少多出了8天 。
进抵南京后 , 郑成功的操作还是让人看不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