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东汉名士孔融之死的真相:一再挑战野心家曹操的底线而遭灭门之祸( 二 )


当时还没有爆发“党锢之祸” ,
士大夫们都还有很高的声威 。
当时士人们的领袖人物李膺担任司隶校尉 ,
拜访他的名流贵胄川流不息 ,
一般人到了李府门口连通报的机会都没有 。
10岁的孔融很想看看这个士人领袖李膺到底是个怎样了不起的人物 ,
就骗李府门口的门迎说 ,
快去通报 ,
我是你们老爷的亲戚!
就这样 ,
孔融见到了鼎鼎大名的李膺 。
李膺一看孔融只是个小孩子 ,
他哪里认识呢?
就问孔融 ,
你跟我是什么亲戚关系啊?
孔融不慌不忙应道 ,
我姓孔、您姓李 ,
我祖先是孔子、您祖先是老子 ,
我祖先孔子曾拜您祖先老子为师 ,
所以咱们是世交的关系 。
在场众人听了无不惊奇 ,
就连李膺也对10岁的孔融大为叹服 。
当时有个叫陈韪的大夫不大喜欢孔融这样逞口舌之能的小孩 ,
就说了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
言下之意说孔融小时候很厉害的样子、长大了未必能有啥出息 。
孔融听了当场言辞犀利地反击:
这么说 ,
想必您小时候一定很聪明吧!
潜台词是说您现在混得不咋地吧?
孔融16岁的时候又做出一件差点给家里引来灭门之祸的事情 。
公元169年、也就是孔融16岁那年爆发了党锢之祸 ,
有名望的士人都遭到宦官集团的追杀 ,
其中大名士张俭就被追得四处逃亡 。
吃了孔融让的大梨的哥哥孔褒和张俭是好友 ,
张俭就前去投奔孔褒 ,
不巧孔褒不在家 ,
16岁的孔融出面迎客 ,
孔融看到张俭慌张的神色 ,
自然对张俭此行猜了个八九不离十 ,
他自作主张把张俭留下来 。
后来事情败露 ,
张俭逃跑了 ,
但孔融和孔褒却被官府逮捕入狱 ,
面对官府问责 ,
孔融说张俭是他留下来的 ,
应该他承担责任 。
哥哥孔褒说张俭是来找我的 ,
这事和弟弟没关系 ,
应该由我承担责任 。
哥俩的母亲说她是家长 ,
应该她承担责任 。
无法裁决的郡守上报朝廷 ,
朝廷最后认定由孔褒承担责任 ,
孔褒因此被杀 。
哥哥孔褒因此事被杀 ,
弟弟孔融却因此事再次名声大噪 ,
长大后就成了不折不扣的大名士 。
【爱历史】东汉名士孔融之死的真相:一再挑战野心家曹操的底线而遭灭门之祸
文章图片
曹操
3、从大名士变为倔强文人的孔融
成为大名士的孔融后来受到司徒杨赐的征召而踏入官场 ,
由此玩起了政治 ,
但玩起了政治的孔融却是个嫉恶如仇、性情耿介的直性子 ,
因此在官场屡屡得罪权贵 ,
但又因为他名望太大而屡次免遭杀身之祸 。
有了“名望”这个护身符 ,
孔融更加言无禁忌、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
而这为他最终惨遭灭门之祸埋下了祸根 。
西凉刺史董卓趁乱进入都城洛阳并把持了朝政大权 ,
而此时孔融担任虎贲中郎将 ,
也就是御林军统领 。
董卓性情残暴、喜怒无常、杀人如麻 ,
都城洛阳百官在董卓面前个个被吓破了胆 ,
没几个人敢站出来反对董卓 ,
而孔融就是那少数几个敢反对董卓的人之一 。
孔融言辞激烈地当庭反对董卓废少帝、立献帝 ,
董卓气炸掉了却又不愿落下“杀名士”的把柄 ,
就把孔融撵出朝堂让他去北海国为相 ,
北海国相当于一个郡 ,
黄巾军最为猖獗 ,
说白了董卓是想借黄巾军之手杀死孔融而已 。
正当孔融在北海国先后和黄巾军以及袁绍之子袁谭斗智斗勇的时候 ,
曹操听从大谋士荀彧的建议把汉献帝迎到了许昌安顿下来 ,
从此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职场高光时刻 ,
许多士人纷纷来许昌投奔 。
曹操听说了大名士孔融的处境后 ,
奏请汉献帝给孔融谋了个“建设部副部长”的美差 ,
就这样孔融应召来到许昌 。
孔融对曹操是非常感激的 ,
倒不是因为曹操为他谋了个好差事 ,
而是因为曹操把濒临绝境的汉献帝给救了出来 ,
使汉家江山得以延续 ,
这也是汉室忠臣孔融愿意应召来到许昌的原因 ,
因此 ,
在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 ,
孔融都把曹操看作是汉朝的中兴重臣、也是汉室的大忠臣 。
但日子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