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文化旅游带利与弊】肖 洁
无论是文化旅游带还是风景走廊等类似旅游模式,就本质而言,都是跨区域的文旅融合产品,其通过以点串线成带的形式,整合各类资源,相互促进互补,实现自然、人文与生活的有机融合,从而满足市民、游客对出行的多元化需要。
构建文化旅游带,是进一步落实文旅融合发展的举措,有利于宣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此外,有利于突出某些区域的核心品牌,彰显大IP形象,吸引更多游客游览体验。
融合发展
消弭差距的智慧途径
文化旅游带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一是有利于整合资源,实现跨界融合。文化旅游带串联各地的自然景观与风土人情,打造了跨界融合的平台与载体,真正实现“文化+旅游”“体育+旅游”“农业+旅游”等业态的相互叠加,走出一条万物互联与融合发展的新路。二是有利于弥合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文化旅游带横跨多区域,但各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也是客观存在的。通过构建文化旅游带,可以有效发挥经济发达地区的示范带动作用。三是满足新时代游客出行的多元化需求。大众旅游与全域旅游时代,游客的出行需求更加多元化、个性化。文化旅游带包罗万象,不仅囊括自然与人文景观,更触及生活的本真,能够全面提高游客的需求与体验,满足游客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只见亮点不见带”
等瓶颈已浮现
由于文化旅游带往往涉及多个省市不同区域,其历史、人文、自然、经济水平等均有差异,发展不平衡现状浮现,导致文化旅游带“只见亮点不见带”,整体性不强,发展参差不齐。
下一步,文化旅游带构建需克服以下障碍和难题:一是思想认知的不平衡。文化旅游带星罗棋布,行政上多头管理、各自为政,很难形成统一的认知与一致的理念,对推进文化旅游带的深入开发产生较大阻力。二是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对文化旅游带的资金投入也存在明显差异。三是人才不均衡。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人才集聚效应明显,反之则人才队伍断层严重,给文化旅游带建设带来现实难题。四是资源禀赋不平衡。不同区域的自然、历史、人文等存在先天上的差异。
推进文化旅游带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尽管在推进过程中会遇到方方面面的问题,但贵在坚持,文化旅游带在塑造区域标杆、带动落后区域发展、讲好中国故事、发挥文旅融合效应等方面的切实优势,将真正把文化旅游带上的点点繁星串联成群星璀璨的炫目夜空,从而对壮大文化和旅游产业整体起到巨大的拉动作用。
(颜 庄 整理)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
- 韩慧英|见证南北文化交融 山西文水“采茶调”的前世今生
- 艺术培训|德州市文化馆2022年“德艺课堂” 春季公益艺术培训开始招生!
- 文化节|沪上首家传统文化传承中心——“北站传统文化传承中心”揭牌成立
- 中国艺术|新文化地标展现中华瑰宝魅力
- 刘毅:塑造上海工业历史文化遗产的“城市IP”|M50弄堂计划 | 艺术
- 京话日报|呈现北京文化的历史横断面——夏晓虹谈《晚清北京的文化空间》
- 盐运|四川自贡沿滩举办盐运文化书法作品展 50余件作品展现千年盐运文化
- 新闻记者|安徽省首家文化遗址检察工作站揭牌
- 快时代里的“慢美学”,二十四节气藏着中国智慧|文化时评 | 二十四节气
- 剪纸作品|非遗剪纸传承人痴迷剪纸30余年 希望留住地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