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20年不曾断流 黄河水越来越“清”,揭秘黄河济南段“容颜”:38年未遇洪水( 二 )


大众网|20年不曾断流 黄河水越来越“清”,揭秘黄河济南段“容颜”:38年未遇洪水
文章图片
揭秘2
过去20年间黄河未曾“断流”
泺口浮桥附近有一处百年水文站 , 也是黄河上130多个水文站中唯一的百年老站 。 1919年 , 几个水文人在泺口黄河堤防下的水尺上观测了第一个水位数据 。 泺口水文站的设立 , 拉开了黄河流域以近代科学方法开展水文工作的序幕 。 在过去101年里 , 它记录着黄河济南段最全面、最完整的数据 , 陪伴着这条大河经历岁月洗礼 , 也是外界了解济南乃至山东黄河水文特征的一个重要窗口 。
7月5日早7点半 , 泺口水文站的无人测验平台开始了一天的作业 。 在工作人员操作下 , 由四根钢绳拽着的无人吊箱顺着过河缆道 , 晃晃悠悠地滑至河面后徐徐下降 , 搭载的无线遥控多仓采样器慢慢沉入水里 , 采集泥沙水样 , 随着无人吊箱慢慢移动 , 该仪器采集了5个泥沙水样 。 一台自记水位计的探头伸向河面上方 , 数据自动传输到后台系统上:实时水位28.23米 , 实时流量3890立方米/秒 。
“咱们黄河已经20多年没有断流了 。 ”泺口水文站站长万鹏介绍说 , 因为黄河是一条季节性河流 , 每年冬春季节雨水少水量小 , 过去经常发生断流现象 。 根据数据显示 , 在1972-1999年的28年中 , 泺口水文站有14年出现断流 , 累计断流36次448天 , 其中1992年-1999年连续8年断流 , 1997年断流时间最长 。 不过 , 1999年国家实施水量统一调度制度 , 后来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建成投入运行 , 使黄河非汛期下游保持了一定的流量 , 给河流自身留出了“生态水量” , 之后黄河干流再未出现断流 , 并显著改善了下游生态环境 。 从济南段来看 , 过去20多年来 , 黄河水极大改善了济南市的地下水状况 , 城市供水、农业灌溉、工业生产用水和生态用水都得到充足保障 。
揭秘3:
过去20年间黄河水也变“清”了
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 自1919年黄河有水文记录以来 , 黄河干流实测最高含沙量达911公斤/立方米 。 黄河的浑水是怎么来的呢?其实 , 黄河发源于青海境内巴颜克拉山北麓 , 流淌至兰州段之前都是清水 , 经过黄土高原时因为水土流失才开始变黄 , 直至东营入海口 。
在山东黄河水文信息综合平台上 , 记录了过去50年来泺口站黄河每年平均含沙量的变化情况 。 通过图表可以看出 , 从1950年至1999年间 , 每年平均含沙量大多在1540公斤/立方米之间 , 1959年平均含沙量46.7公斤/立方米 , 创下历史最高值 。 从2000年开始 , 每年平均含沙量普遍降至10公斤/立方米以下 , 只有2003年和2004年超过10公斤/立方米 。 在2016年和2017年 , 平均含沙量达到历史最低值 , 分别为1.39公斤/立方米和1.49公斤/立方米 。
过去20年间 , 济南段的黄水为何突然变清了?万鹏解释说 , 首先 , 这些年黄河中上游地区加强生态保护 , 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 , 成为泥沙减少的重要原因 。 此外 , 1999年小浪底水库启用后 , 成为蓄水拦沙的一张“王牌” , 排水排沙可以自行控制 , 所以下游大部分时间处于“小水小沙”过程中 。 “小浪底拦沙库容增多以后 , 它也要适量往下游排沙 , 因此2018年和2019年 , 泺口站平均含沙量又上来了 , 这些都是正常调控现象 。 ”
揭秘4
河道窄深汛期金涛万顷漩涡常现
进入7月 , 黄河迎来了夏季汛期 , 目前黄河泺口段已经处于高水位阶段 。 截至7月5日 , 泺口河道测站水位为28.23米 , 而当地设防水位为35.07米 。 “黄河济南段弯多河窄 , 又是悬河 , 防汛工作背负着特殊的压力 。 ”泺口水文站副站长王向明介绍说 , 黄河济南段上起平阴县东阿镇后姜沟村 , 下止济阳县仁风镇老桑家渡村 , 自西向东流经平阴、长清、槐荫、天桥、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历城、高新、章丘、济阳9个区(县) , 河道上宽下窄 , 排洪能力上大下小 , 槐荫区北店子以上河段右岸为长平滩区 , 河宽一般5-10公里;北店子以下河段为受工程控制的弯曲性窄河道 , 河宽一般0.5-2公里 , 最窄处仅444米 。 相比宽浅河道 , 窄深河道水流对堤岸的冲击强度大 , 河床淤积的发生概率也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