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探索红色文化传播新路径 龙华烈士纪念馆沉浸式党课震撼人心

:原题为_文汇|探索红色文化传播新路径 龙华烈士纪念馆沉浸式党课震撼人心。
和平年代 , 怎样向观众更生动地讲述有些遥远的革命故事?如何进一步激活红色资源 , 让其更好地为“四史”学习教育服务?龙华烈士纪念馆的做法是:打造多样式的沉浸式党课 , 探索红色文化传播新路径——

一方面 , 该馆顺应当下观众喜欢短视频的潮流 , 推出每集只有2分半钟的微党课《龙华的去年今日》 , 通过文物追忆英烈 , 让大家快速了解“龙华故事” 。 另一方面 , 邀请观众直接参与到无剧场话剧《那年桃花》的演出中 , 亲身体验一场惊心动魄的革命之旅 。
这些让历史可听、可看、可触摸的创新手段 , 使得英烈们的壮烈感人故事震撼人心 , 城市的红色文化基因被再一次生动激活 。
在引人入胜的故事中 , 展现龙华英烈精神
“红色场馆的‘四史’学习教育 , 关键要讲活历史故事、用活红色资源 , 让观众通过体会触手可及的‘活’历史 , 来感悟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 ”龙华烈士纪念馆馆长薛峰说 。 近日 , 一部共11集、每集时长只有2分半钟的微纪录片《龙华的去年今日》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B站等平台开播 , 引起广泛关注 。 这部微纪录片时长虽短 , 但内容扎实 , 以龙华烈士陵园的革命烈士或文物遗产作为线索 , 通过真人、三维动画和历史影像资料结合的形式 , 在引人入胜的故事中展现龙华英烈精神 。
比如 , 第11集的故事从龙华烈士纪念馆陈列的一份被捕送案单说起 , 这份单子上有位叫“陈君复”的人 , 他的真实姓名叫杨匏安 。 作为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先行者 , 他与李大钊被人并称为“北李南杨” 。 杨匏安曾担任国民党中央常委 , 在他被捕后 , 蒋介石又是写亲笔信 , 又是打电话想将其劝降 , 却遭到严词拒绝 。 1931年8月4日晚 , 恼羞成怒的蒋介石下令处决杨匏安 , 时年35岁 。 短短2分半钟 , 通过1931年狱中杨匏安的眼镜、烈士遇难后地上破碎的眼镜等线索 , 向观众讲述杨匏安的不屈事迹 。
如果看短视频不过瘾 , 可以走进龙华烈士纪念馆 , 选择另外两种不同时长的党课:15分钟的“守初心·担使命”系列和60分钟的“龙之华 , 初之心”系列 。 在这两种党课中 , 除了视频 , 还有现场讲课以及现场参观等 。 据该馆工作人员江圣劢介绍 , 这些党课推出后备受欢迎 , 需要提前一周以上才能预约到 。
无剧场话剧 , 体验身临其境的沉浸感
“我们在现场看演出 , 也成了演出的一部分 , 这种感觉很新鲜 。 ”一位观众在参与了龙华烈士纪念馆无剧场话剧《那年桃花》后 , 发出如是感慨 。
这部全国首个无剧场话剧讲述了共产党人罗忠阳因叛徒出卖 , 被捕入狱 , 慷慨就义的故事 。 演出中 , 剧情被巧妙地安排在龙华烈士陵园内的参观路线上 , 观众们以“群众演员”的身份 , 在几步之外跟随烈士“经历”当年的牺牲 , “亲眼见证”一位共产党人坚守初心、毫不动摇的革命信仰 。
全剧中 , 有这样一幕场景——观众们手上戴着镣铐、穿着上世纪20年代的服饰 , 凶狠的狱警发出嘶吼:“你们中谁是共产党?”见观众不答 , 狱警转向边上被五花大绑、伤痕累累的罗忠阳恶狠狠地问道:“他们中有你认识的人吗?”
【文汇|探索红色文化传播新路径 龙华烈士纪念馆沉浸式党课震撼人心】这种主题演出模式 , 提供了一种独特的以观众视角为主导的沉浸式体验 。 身临其境后 , 不少人都感动得潸然泪下 。 《那年桃花》的演出 , 还通过微博等平台进行了直播 。 直播时最高在线观看人次超过21万 , 微博话题讨论数量达到6600余次 , 阅读量超过1200万次 。
红色文化的传播和普及 , 需要创新思维方式和传播样式 。 薛峰说 , 这是一次试水 , 今后计划针对“四史”学习教育推出更多的沉浸式党课 , 用丰富的红色文化遗产讲好“龙华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