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市场红周刊|银行申请券商牌照是“狼来了”?别再踌躇不前了,真正欠缺的并不是钱


红周刊 特约 | 黄湘源
尽管有消息称 , 银行将有望申请券商牌照 , 但有关回应却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 。 既然说“发展高质量投资银行是贯彻国务院关于资本市场发展决策部署的需要 , 也是推进和扩大直接融资的重要手段” , 但在改革开放的重要风口上 , 非但没有闻鸡起舞 , 反而踌躇不前 , 实在令人费解 。
【证券市场红周刊|银行申请券商牌照是“狼来了”?别再踌躇不前了,真正欠缺的并不是钱】
证券市场红周刊|银行申请券商牌照是“狼来了”?别再踌躇不前了,真正欠缺的并不是钱
本文插图
银行拿券商牌照再成市场焦点
其实早在2015年3月 , 商业银行在风险隔离基础上申请券商牌照的制度和配套安排就已经进入议事日程 。 之所以未能进一步推进 , 一方面是保险业所发生的严重违规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打乱了当时的金融改革部署;另一方面则是证券市场本身也恰好处在股灾发生时期 , 当时的市场更需要稳定 。 如今来看 , 在银证保各扫门前雪的情况下 , 中国资本市场和各金融业之所以风波不断险象环生 , 显然分业经营和监管并非万无一失的保险箱 。 相反 , 单将银保监管一体化而证券业依然维持现有的独家经营格局 , 不但难以在改革和发展联动的基础上更好地提升服务和支持实体经济 , 更无法适应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的需求 。 某种意义上 , 这也是促使市场再次将目光凝聚在银行申请券商牌照焦点上的重要原因之一 。
但提到银行也可以申请券商牌照 , 券商的反应就是“狼来了” 。 当前的市场环境下 , 券商在应对银证混业方面不可能不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另外 , 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认识上的偏见局限 。 不可否认 , 银行本身在客户资源、资本体量方面 , 目前相对于券商来说已经足以形成碾压式的优势 。 一旦银行获取券商牌照 , 由于银行的机构客户和个人高净值客户远多于券商 , 对券商的投行、资管与财富管理必然会构成一定的冲击 。 而持有券商牌照 , 对构筑银行的金融服务与财富管理的全业务生态系统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 这不仅将有利于银行弥补其原来在IPO保荐、再融资、并购重组等方面与券商所存在的差距 , 同时 , 也将更有利于银行加快国际接轨的步伐 , 更好地提升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 而如果此时券商依然还在目前的状态下止步不前 , 银行却在获取券商牌照上跨出了一大步 , 那么 , 银行与券商之间的差距也必然会越来越大 。
不过 , 退一步来看 , 银行若想撇开券商另起炉灶 , 固然也并不容易 , 国内券商和国际顶级投行的差距不仅在于资本规模以及杠杆率 , 更重要的还是制度 。 对于我国银行和证券行业来说 , 真正欠缺的并不是钱 , 而是建立在注册制基础上场外市场、买方投顾业务、国际业务等领域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改革 。 如果没有这一切 , 银行业或券商 , 无论哪一家期望单枪匹马挑战国际投行 , 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
银行和证券业不该以邻为壑 故步自封
我国金融业当前正在越来越快地走向对外开放的阶段 , 越来越多的外资不仅将有可能进入证券 , 也将有可能进入银行业 。 在这种情况下 , 如果我们的银行业和证券业反而还在以邻为壑 , 故步自封 , 无疑等于引狼入室 , 坐等挨吞 。 对外开放不仅事实上已经迫使我国的银行业、证券业正在进入一个必须适应这个市场的大趋势并与狼共舞的时代 , 即使暂时还不能化身为比国际上的狼更狠更凶猛的狮虎大象 , 至少也应该让其自身具有足以与狼一搏的狼性 , 尽快形成更多的银证狼应该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选择 。 实践出真知 , 闭门造车造不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银证狼 。 与其依然还在为如何既能解决银行可申请券商牌照又能尽最大可能避免券商蒙受脱胎换骨之阵痛上举棋不定 , 还不如早下决心迈出市场改革的探路之步 。 毕竟 , 没有探路就没有前途 , 没有市场化的改革也就谈不上市场化的进步 。 假如依然还是一仍旧贯地恪守目前的银证分业格局 , 一旦市场扩大对外开放 , 势必很容易被各个击破 , 又何谈中国的高盛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