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历史上,宋太祖赵匡胤的儿子,真的甘愿放弃皇位做个“八贤王”( 二 )


【历史故事】历史上,宋太祖赵匡胤的儿子,真的甘愿放弃皇位做个“八贤王”
文章图片
在《宋史.赵廷美传》中有一些可以提供线索的文字:"或谓昭宪(杜太后谥号)及太祖本意 , 盖欲太宗传之廷美 , 而廷美复传之德昭" 。 意思是杜太后和赵匡胤约定 , 宋朝前几位皇帝的传承顺序是"赵匡胤传给弟弟赵光义 , 赵光义传给弟弟赵廷美 , 赵廷美再传给大侄子赵德昭(太祖长子) , 即"三传令" 。 三个儿子轮流做一遍皇帝 , 等小儿子做完再把皇位传给长子赵匡胤的后人 。 这在今人看来 , 杜太后的想法未免太过理想化 。 把皇位分给几个儿子可不像一个母亲给三个孩子分糖那么简单 。 但是杜太后这么想 , 也是有原因的 。 因为她一生所经历的可不是太平盛世 , 而是唐朝末年混乱的"五代十国" 。 皇帝遍地都是 , 江山频繁易手 , 并且几乎每个皇帝做的时间都不过十年 。
【历史故事】历史上,宋太祖赵匡胤的儿子,真的甘愿放弃皇位做个“八贤王”
文章图片
杜太后一辈子所看到的都是这些 。 这次江山虽然轮到了他们赵家人手中 , 但谁敢保证不会再重蹈前人覆辙?所以有这个"三传"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 , 因为她老人家是站在赵家江山的大局着想的 。 但是 , 可怜老太太一片良苦用心 , 哪有那么听话的儿子?她不明白:这是不现实的 。 赵光义第一个接到皇位就注定不可能再让他传给别人 , 因此才迟迟没有公开遗嘱 。 直到赵普把"三传令"改成了"单传令"才公诸于世 。 这样解释 , 前面的谜团就都可以解开了 。
【历史故事】历史上,宋太祖赵匡胤的儿子,真的甘愿放弃皇位做个“八贤王”
文章图片
还有开始我们提到的八贤王 , 主要目的并不是宣传什么百姓对忠臣的崇敬 , 而是从一个侧面来表明 , 赵匡胤的后代已经接受了失去皇位的现实、承认了叔叔赵光义继位的合法性 , 并且自己甘愿当臣下这样一个事实 。 这样 , 就确立了赵光义这一支 , 永远可以合法地、名正言顺地 , 把大宋的江山传递下去 。 相比当年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等等一系列的手段 , 弟弟赵光义的方法显得还是更高明些!
文/张超杰
(简短小文 , 有感而发;只言片语 , 定有不足 。 道不尽沧桑历史 , 写不完兴衰长歌 。 旨在抛出砖石 , 引来无暇美玉 。 敬请留下您的文明评语!)
【历史故事】历史上,宋太祖赵匡胤的儿子,真的甘愿放弃皇位做个“八贤王”
文章图片
说道这儿 , 咱们今天讨论的主要问题就出来了:赵匡胤为什么会传位给弟弟赵光义 , 而不是传位给戏剧里说的那么"贤"的儿子呢?谁都知道 , 早自夏朝以来 , 帝王的传位制度就是继承制 , 并且是"父死子继" , 在没有儿子的情况下才考虑"兄终弟及" 。 赵匡胤有两三个儿子 , 并且个个聪明伶俐 , 可他却为何这么做呢?
【历史故事】历史上,宋太祖赵匡胤的儿子,真的甘愿放弃皇位做个“八贤王”
文章图片
这就要拿出一个典故来 , "金匮之盟" 。 这又是一个什么故事呢?那是在赵匡胤"黄袍加身"第二年 , 即建隆二年(公元961年) , 皇帝的母亲杜太后病重 , 就把赵匡胤叫到床前 , 同时还有宰相赵普 。 太后就问儿子赵匡胤:"你知道你的江山是如何得到的吗?"赵匡胤想了想 , 说了句宽慰老太太的话:"这都是祖上与母亲您的恩德" 。 太后却摇摇头说:"不是的 , 你能得到这个皇帝 , 主要是因为前朝皇帝柴荣把皇位传给了幼小的儿子柴宗训(七岁继位) , 否则 , 皇位哪能轮到你啊!所以 , 你要想保证你的江山稳固 , 将来要传位给你的弟弟赵光义 。 国有长君 , 才能稳固啊!"
【历史故事】历史上,宋太祖赵匡胤的儿子,真的甘愿放弃皇位做个“八贤王”
文章图片
赵匡胤本身是个大孝子 , 听了母亲的话 , 连连点头 。 太后命赵普从旁记录遗嘱 , 作为见证 , 然后将这份遗嘱锁在一个金匮中 。 这就是"金匮之盟"的故事 , 也是后来众所周知的赵光义得到皇位的原因 。
可是这中间有许多的谜团 。 首先是赵光义继位的时候并没有宣布这份遗嘱 , 而是赵光义继位5年后(公元981年)才公开遗嘱;其次是在这些年中 , 当年的见证人赵普 , 曾一度被赵光义免除宰相之职 , 后来又提拔了上来 。 这中间赵普与赵光义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 历史上当然不会记载 。 我们只能在其他的历史记载中寻找蛛丝马迹来做推断 。
【历史故事】历史上,宋太祖赵匡胤的儿子,真的甘愿放弃皇位做个“八贤王”
文章图片
关于"金匮之盟" , 唯一的见证人就是赵普 , 而赵普是当年赵匡胤的亲信 , 赵家得到江山他是立下汗马功劳的 。 赵普当然是忠于赵匡胤的 , 既然忠于赵匡胤 , 那他肯定是反对"金匮之盟"的 , 所以很有可能赵普被免就是因为这个 。 可是后来 , 为什么又被赵光义提拔上去了呢?当然是因为赵普想清楚了 , 违背了赵匡胤 , 改变了自己多年来坚持的意志 , 投靠了赵光义 , 并且帮忙修改了盟约中的内容 , 使遗嘱最终符合了赵光义的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