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伴随着苍茫的原生态人声,从玛曲牛角琴、藏族鹰骨笛、德钦弦子到龙头琴、达玛鼓、吉祥海螺,上音歌剧院的舞台上,不少罕见的民族乐器与钢琴共同交织出别样的艺术火花。上海音乐学院文化支援果洛藏族自治州项目“手牵手·心连心——《从黄河到长江》主题音乐会”今晚举行。这也是上音团队多次抵达果洛州,在4000米高原与当地音乐人一起创作编排的成果。
“在常规的琵琶、二胡以外,希望这支组合能让大家了解更多不一样的民族乐器,希望他们的声音能够走出高原,走向世界。”这场音乐会的项目制作人、钢琴、作曲汤声声说。由上海音乐学院党委,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州委、州人民政府与上海市援青办共同打造的这场音乐会,在结束上海站的首演后,将赴西宁、果洛、北京等地开启全国公益巡演。
沪果携手打造汉藏音乐组合,让面临失传的古老藏族乐器有延续的可能
这场主题音乐会的组曲创作核心为“保护母亲河”,赞颂真、善、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演出以中西合璧、民族器乐与原生态人声的特色组合,将钢琴和古老神秘的藏族乐器巧妙融合,果洛地区民族音乐的浓郁风味,以及《格萨尔》史诗“说唱”旋律的天籁之音,都令人印象深刻。
文章插图
今晚,果洛州民族歌舞团阿尼玛卿组合(意为雪山)首次亮相。这是果洛州第一支特色室内乐团,今年在上音专家团队指导下组建。组合中使用的民族乐器,包括唯一的西洋乐器钢琴、江南丝竹乐器竹笛、500多年历史的非遗乐器玛曲牛角琴,8000年历史的非遗乐器藏族鹰骨笛,上千年历史的非遗乐器德钦弦子,1856年以前就诞生的非遗乐器龙头琴,以及一直流传在西藏地区、出现于9世纪的达玛鼓,吉祥海螺、打击乐器“丁夏”、原生态人声等等。
文章插图
“当地艺术家的歌唱和演奏就像皑皑雪山一样,自然、纯粹,有一种纯真朴实、直抵心灵之美。”作为青海省引进人才,音乐会项目策划、艺术总监,刘照陆教授曾带领上音专家团队四赴果洛州,并出席了今年4月在果洛州旅游景区永保山举行的项目启动仪式。他说,如果这些当地音乐人通过音乐专业训练,将会带来更多惊喜和可能。“阿尼玛卿组合的每一位成员都具有卓越的艺术素养,他们有的曾获各类奖项,有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文章插图
图左为玛曲牛角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平,图右为《从黄河到长江》主题音乐会的项目制作人、钢琴、作曲汤声声。(姜方摄)
今年56岁的和平,就是玛曲牛角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手上的这把牛角琴,用牛皮、羊皮、马尾等牧民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制作。他会在放牧或者举行某些节日之际演奏这件乐器。可现在,会拉玛曲牛角琴的人非常少。“传统乐器就这样失传太可惜了,我还是想教授一些学生,让他们去传承。”和平说,感谢《从黄河到长江》主题音乐会,让他从高原来到了大上海,“这已经是一个大飞跃,未来有机会的话,我希望走向更大的国际舞台”。
在4000米高原插着氧气管采风排练,让民族音乐和钢琴有机融合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地处素有“中华水塔”之称的国家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核心地带,母亲河黄河横贯果洛州五县,在境内流程长达760公里,是“中华水塔”的重要水源涵养地和我国的重要生态屏障。而在海拔4000米的环境下,与当地艺术家们一起排练,对于上海音乐学院的专家团队,可谓是不小的挑战。
为了这场音乐会,汤声声在过去一年的时间里,去了数次果洛州,每次都在当地待上两三周。“刚开始非常不适应,在高原上弹琴演唱,本身就很费力气,因为缺氧,我需要插着氧气管坚持创作和编排。但能够通过组建乐队,帮助原本自弹自唱、单兵作战的当地艺术家,打开另一扇音乐艺术的大门,一切都是值得的。”
文章插图
上音团队希望,藏族的民间音乐和钢琴,能够在音响、和声、节奏等方面形成有机融合。“藏族的乐器从节奏、旋律到整个脉动,和西洋乐器很不一样。我毕竟是学钢琴的,如果不亲自到当地去感受,是很难进行创作的。”与藏族艺术家的合作,让唐声声感到非常惊喜。“他们的音乐很自然,行动感也特别强,我们只要加一些律动,并且彼此顺畅地沟通,他们就可以做得非常好。”
- 正定|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名单公布 正定开元寺南遗址入选
- 专家们|殷墟大墓曾出土一个鼍鼓,古人制鼓为何不去甲片,让人至今想不通
- 国字山|江西樟树国字山战国墓葬入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
- 考古学|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结果揭晓,呈四大特点
- 石器时代|首次确认!金沙江岩画是东亚最古老旧石器时代彩绘岩画
- 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结果揭晓,20个项目入围
- 黄丕烈|99岁版本目录学家,一辈子“泡”在图书馆,被誉为“古籍活字典”
- 国家文物局|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入围终评项目名单公布
- 古庙|俗语“一人不进庙,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树”何意?老祖宗解人性
- 齐刀币|山东淄博 战国时期稷下学宫遗址考古取得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