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践行者】21岁的青春 定格在支教路上( 二 )

室友冯越说 , 在决定要去支教后 , 李莎一直很高兴地做着相关准备 。 “她每天很早就起床 , 出门参加与支教相关的培训 。 晚上回来之后 , 她也不休息 , 而是在网上寻找有趣的英语短篇、动画 , 冥思苦想在课堂上可以和孩子们互动的游戏 , 想让孩子们燃起学习英语的热情 。 ”

温和有爱 拉着孩子手一遍遍教

2019年8月 , 支教团来到龙胜县 。 在这支队伍中 , 李莎年龄最小 , 却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莎姐” 。 在支教团夏令营期间 , 她每天主动劈柴烧火、买菜做饭 , 为队友们奉上丰盛的晚餐 。 在“龙胜一对一”爱心助学项目中 , 她主动请缨 , 前往最偏远的三门镇 。 那里路途遥远 , 从县城到家访学生家中 , 车程要一个半小时 , 还要徒步翻山越岭 , 走上两个小时 。

支教期间 , 李莎除承担跨年级、跨学科的教学工作外 , 还担任了班主任助理 , 并协助开展学校行政办公室工作 。

在教学工作中 , 班上有个小彭同学对英语学习有畏难情绪 , 一个单词、一句英文学了很久 , 仍支支吾吾 。 李莎在课后把他叫到办公室 , 拉着他的手或摸着他的头 , 一遍遍给他讲解 。 她与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 有个小女孩成长在单亲重组家庭 , 因缺少关怀 , 性格内向 , 不愿与人交流 。 李莎经常陪伴她 , 和她聊天 , 帮她扎头发 , 慢慢打开她的心扉 , 渐渐地 , 小女孩变得开朗起来 , 逐渐融入集体 , 学习成绩也有了起色 。

李莎还经常趁送学生回家的时候进行家访 。 支教团团长王弘说 , 李莎是真的在关心留守孩子的成长 。

今年年初 ,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 。 家人怕她有危险 , 劝她不要提前去支教点 。 她对家人说了些宽心的话 , 就回到了支教地 。 她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 , 通过网络平台 , 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知识及相关通知精神告诉家长和学生 。 她还每天在网上进行两个班级100多名孩子的健康监测 , 监督学生英语科目的网上学习 , 做好教室的清洁卫生及消毒通风工作、补订学生的夏装校服 , 协助班主任做了大量的复学准备工作 。

热情阳光 爱读书爱美食爱摄影

“红色碎花裙 , 举着小伞遮阳 , 拉着一个孩子 , 一个又拉着另一个 , 阳光、陋房、嬉闹与欢笑……”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老师张庆园对在广西龙胜见到李莎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

李莎的身上总是散发着一种热情阳光的感染力 , 她爱美食 , 珍惜与三两好友分享美食时的快乐;她爱看书 , 她相信“读书多了 , 看过的书籍都潜藏在气质里”;她爱摄影 , 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捕捉一个个精彩瞬间……

李莎的研究生导师罗韵娟说 , 李莎早在大二时 , 就参与了她本人指导的有关抑郁症健康传播研究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SRP)项目 。

罗韵娟老师说:“她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一个活泼开朗、积极向上、有爱心、有想法、有责任感、有使命感的年轻人 , 她加入这个项目 , 也是希望能呼吁更多的人来关注大学生抑郁症的问题 , 提高大学生对抑郁症的认知 , 减少大家对抑郁症患者的误解和歧视 。 她专业基础扎实 , 组织协调能力强 , 极具亲和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 再加上她在华南理工大学心理学社工作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 , 成了项目的核心成员和负责人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