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原创疫情下的全国最大二手车市场:成交量暴跌,约两成商户出局( 二 )


因此 , 这是一个极度考验眼力和现金流的行业 。 花乡车市资深从业者老圆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 在这一行 , 周转的极限是三个月 。 收来的车超过三个月卖不掉 , 就得“反思自己对市场的判断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 。
敢踏入这一行的都是老手 , 车商们普遍都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 。 除了要掌握验漆面 , 挑暗病 , 辨别事故车、泡水车等基本技能 , 他们往往还能一眼看出前来看车的顾客懂不懂行、预算多少 , 是囊中羞涩又好面子的刚需 , 还是“换着玩”的富二代——但这些长年积累的宝贵经验 , 在突如其来的天灾面前 , 显得有些无力了 。
“至少降了50%”
疫情最凶猛的时日 , 为了规避公共交通过程中的人员接触 , 网上盛行起一种论调:每个人都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一辆车 。 有专家信心满满地预测 , 疫情期间 , 消费者收入下降 , 买车会更倾向于价格较低的二手 。 所以疫情过后 , 二手车市场必定会迎来一波爆发 。
对这种论调 , 从业者们却并不抱什么指望 。 “收入比车价降得更厉害 , 买不起的一样还买不起 , 贷款都不一定给他批 。 ”杜豪说 。
杜豪跟花乡的车商们合作紧密 。 二手车贷风险较高 , 手续复杂 , 愿意参与这一市场的银行并不多 , 除非有担保公司作保 。 每当有客户想买车 , 却拿不出全款时 , 车商就会给杜豪的团队打电话 , 由后者来对接银行 , 给出合作方案 。
相比单个车商 , 杜豪能够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待趋势 。 他感受到的寒意更甚 。
杜豪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 自己带着一个三人的地推小团队 , 往年年景好的时候 , 团队每人每月平均下来能做6到8单贷款业务 , 累计金额大概一百万出头 。 按千分之七的提成来算 , 成员光佣金就能拿到七八千元 , 再加上基本工资和福利 , “收入过万很正常” 。
疫情一来 , 1-3月 , 业务量直接归零 。 4月开始 , 市场开始缓慢恢复 , 成员平均每月能接3-4单 。 6月前十天 , 市场终于有了好转的趋势 , 杜豪的团队加起来做了十几单 , 几乎已经赶上了疫情前的水平 。
但还没高兴多久 , 新发地疫情再起 。 杜豪心里一咯噔 , “基本上又完了” 。
杜豪所在的金融公司在业内称得上知名 , 全国光地推人员就招聘了千余名 。 疫情期间 , 公司继续给员工发工资 , 每月支出数百万 , 但人员流失依然严重 。
“没有业绩 。 上半年一个人一个月就拿两千多块钱 , 房租都交不起 。 好多人都不干了 。 ”
按杜豪的估计 , 相比往年 , 今年京津冀地区各大二手车市场的交易额至少掉了50% 。 这个估算同官方公布的数据大体一致:今年2、3月 , 北京市二手车交易基本处于停滞状态;3月下旬 , 二手车过户辆次仅为445辆 , 同比下降99.3% , 外迁率仅为0.9%;1~4月 , 北京累计成交过户二手车90945辆次 , 同比去年下降60.39% 。
为了加快周转速度 , 车商们都把战场转移到了线上 。 朋友圈是传统阵地 , 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是另外的战场 。 花乡几乎每个车商都在短视频平台上开有账号——热门车的性能解说 , 不同价位的车辆对比 , 稀奇古怪的绝版、中古车型 , 一直都是吸引流量的利器 。
市场|原创疫情下的全国最大二手车市场:成交量暴跌,约两成商户出局
文章图片
快手、抖音上的花乡车商 。
“无接触式交付 。 ”6月下旬的一天 , 一名车商在朋友圈发出一条视频 。 画面里 , 一名穿制服的代驾工作人员正在将自己的小电动车折叠起来 , 搬进后备箱 。 根据视频中的解说 , 因为疫情 , 买卖双方不方便见面 , 只能通过代驾把车交到顾客手上 。
但杜豪觉得 , 这大概率只是一种宣传手段 。 即便交易确有其事 , 也不可能是在近期完成的 , 只能是4-5月 , 甚至年前就定好、但一直拖着没交付的订单 。 车毕竟是大件 , 不是一时脑热就能下决定付款的东西 , 总得到现场看过、验过、试过再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