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李清照:她的词冠绝宋代,生活中也免不了女人的愁哀( 二 )

误入藕花深处 。

争渡、争渡 ,

惊起一滩鸥鹭 。

此乃李清照传世词作中被考证为最早的一首 。 十五岁的少女 , 一出手就很不凡 。 父亲李格非为“后苏门四学士”之一 , 母亲王氏为宰相之后 , 自幼善属文 。 生于书香门第 , 自然耳濡目染 , 然而她作为词人的天赋与生俱来 。

从五代词到北宋词 , 一路读来 , 到李清照这里 , 顿觉眼前一亮 , 听到一种不同的声音:亲切、清新 , 不费力 , 不作态 。

即使不用歌唱 , 数行长短句 , 亦足以唤起倾听 。 它捕捉到的时光 , 更能触动我们的心灵 。 在乡下长大的人 , 谁的童年没有一片荷花荡?

天才李清照:她的词冠绝宋代,生活中也免不了女人的愁哀。如何把往事写成歌词 , 首先需要提炼素材 。 《如梦令》短短六行 , 33个字 , 要把溪亭荡舟的回忆都写进去 , 不可能 , 也不必要 。 诗的写作既要打磨语言 , 更要锤炼内容 。 而易安此词 , 不论语言还是内容 , 似乎并没有“锤炼”的痕迹 。

浑然天成 , 让这首词显得差不多没有“诗味” 。 完全散文的叙述 , 没有写景 , 亦无抒情 , 几笔白描而已 。 殊不知 , 这正是李清照锤炼的功夫 。 好诗并不需要文字充满诗味 , 以散文的句式锤炼出诗的内容 , 诗意更天然美味 。 或许这就是李清照词不会过时而永远葆鲜的一个原因 。

此词很像一则日记 , 寥寥数句 , 记下了在溪亭日暮荡舟的回忆 , 即兴 , 丰富 。 写得很直接 , 深邃的记忆和即兴审美 , 被天衣无缝地融入了一首小令 。 正因没有刻意精致的打磨 , 语言本身的活力和对素材的原始直觉才得以保存 。

词中叙述的情景也很有镜头感 , 可作微电影欣赏 。 溪亭日暮 , 残照丽天 , 开阔的画面弥漫落日的暖色调 。 几个少女划着小船 , 流连忘返 。 天色渐暗 , 她们回船 , 寻路而误入藕花深处 。 争渡、争渡 , 少女的笑声 , 叫声 , 划船溅起的水声 , 响成一片 。 忽然 , 鸥鹭惊飞 , 鸣着叫着 , 布满苍茫的暮色 。 最后 , 所有的声、色、光、影 , 交织而成瞬间的永恒 。


天才李清照:她的词冠绝宋代,生活中也免不了女人的愁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