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南天路”助力高原农牧民脱贫奔小康( 二 )


文章图片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阿坝县“莲宝叶则”演艺公司演职人员在表演传统曲种《折嘎》(6月14日摄) 。 折嘎是古老的曲种 , 如今被搬上舞台 , 并在演唱中加入了传递吉祥、赞颂新人新事新风尚的内容 。 这些演职人员中不少是从当地乡村里来的年轻人 , 经过培训合格后成为演员 , 通过表演获得稳定的收入 。 新华社采访人员沈伯韩摄
上杜柯乡吾克基村牧民扒周说 , 以前从村里走路到乡镇 , 来回要2天时间 , 骑马要一天 , 卖牛奶、牦牛都相当困难 , “把牛赶到集镇上卖 , 我们没还价余地 , 否则还得花一天时间赶回来 。 ”如今 , 在交通运输部支持下 , 这条“云端扶贫路”把茫茫大草原连接起来 。 扒周现在骑上摩托 , 只需一小时就能到乡镇 , 他家一年卖牛奶的收入就能达到1万元 。 如果要卖牦牛 , 一个电话打出去 , 就有人上门来收购 。
新华社|“上南天路”助力高原农牧民脱贫奔小康
文章图片
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古尔沟镇丘地村 , 村民在藏式风格民宿外编织传统腰带(6月11日摄) 。 丘地村在2005年整体搬迁后 , 实现水电、畜牧、旅游产业齐头并进 , 2019年成功创建3A级景区 , 村民人均纯收入达24780元 。 新华社采访人员沈伯韩摄
川西高原上 , 变化无处不在 。 阿坝县 , 一栋栋新教学楼拔地而起 。 红原县 , 收奶站沿公路进入草原深处 , 方便牧民售卖鲜奶 。 松潘县 , 电子商务发展如火如荼……
“劲往一处使”啃下“硬骨头”
新华社|“上南天路”助力高原农牧民脱贫奔小康
文章图片
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古尔沟镇丘地村拍摄的藏式风格民宿(6月11日摄) 。 丘地村在2005年整体搬迁后 , 实现水电、畜牧、旅游产业齐头并进 , 2019年成功创建3A级景区 , 村民人均纯收入达24780元 。 新华社采访人员沈伯韩摄
目前 , 阿坝州13个贫困县(市)已全部摘帽 , 10.34万名贫困人口脱贫 。 这一切 , 既有扶贫干部全力奋战 , 也有农牧民自身铆足干劲自力更生 。
赵煜民是交通运输部派往该县的扶贫干部 , 兼任吾依乡吾依村党支部副书记 。 2018年9月 , 赵煜民到任后 , 大部分时间都在村里 。 “这里扶贫要突破走寨入户关、语言沟通关、工作责任关 , 事非经过不知难 。 ”赵煜民说 , 看到群众期待的眼神 , 自己没理由退缩 。 他帮村里组织成立了合作社 , 贫困户拉甲一家通过合作社 , 每年卖蘑菇的收入要比以前多5000元 , 如今拉甲一家已脱贫 。
新华社|“上南天路”助力高原农牧民脱贫奔小康
文章图片
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阿坝县藏文中学新的篮球场上 , 初中二年级男生在体育课上打篮球(6月14日摄) , 周围则是新的教学楼和体育运动场馆 。 新华社采访人员沈伯韩摄
近年来 , 阿坝州3.5万名党员干部与19万多户农牧民开展结对帮扶 , 600多名第一书记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 。
在若尔盖县降扎乡格吉村 , 来自县纪委监委的俄尖泽仁从2015年8月开始 , 在村里担任第一书记 。 他到村后 , 带领村民种植中药材 , 结合自然环境优势 , 还发展旅游产业 。
新华社|“上南天路”助力高原农牧民脱贫奔小康
文章图片
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县的壤巴拉非遗传习创业园 , 村民在制作藏绣制品(6月13日摄) 。 壤巴拉非遗传习创业园内进驻有唐卡、梵乐、藏医药等传习单位 , 当地及附近村民在这里可以免费学习非遗项目的制作技艺 , 学成后留在这里创作作品 , 每个月可获得数千元固定收入以及作品销售提成 , 收入得以大大提高 。 新华社采访人员沈伯韩摄
几年下来 , 格吉村人均年收入达到1万元左右 , 实现了由“输血”向“造血”的转变 , 俄尖泽仁也从刚到村时的不被认可 , 变成了村民的“知心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