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为舞台的再次启幕亮灯,上海戏曲人在磨砺怎样的大戏?( 二 )


2017年 , 上海京剧院的连台本京剧《七侠五义(上本)》整理复排 。 有着一甲子历史的海派京剧武戏 , 在戏迷圈“燃爆” , 两年间还一路“打”入武汉、安庆等地的全国市场 。 尽管《七侠五义(下本)》复排将延期 , 但围绕如何打造当代观众喜闻乐见的海派武侠连台本剧目 , 早已纳入上京的攻关课题 。 对此 , 上京着手进一步研发和提升海派京剧特有的机关布景 。 影视特效满天飞的时代 , 京剧舞台上数十年前依靠武戏演员身手与机关配合带来的种种绝活 , 已经不能完全满足观众 。 上海京剧院院长张帆透露 , 他们已经与同济大学新材料研发专家达成合作意向 , 为的是借用新材料新技术 , 为传统京剧绝活“加码” 。
复排经典 , 是推动青年人才走向成熟的“加速器”
去年岁末 , 上音歌剧院与上海长江剧场在同一晚上演了两台年轻人的复排作品 。 一部是“昆四班”胡维露、罗晨雪挑梁的《玉簪记》 , 另一部是青年越剧演员杨婷娜和李旭丹的彩唱《春香传》 。 令观众惊喜的 , 是融入时代审美而不失传统写意的舞美布景 , 还有青年演员在表演与唱腔上的显著进步 。
在业界 , 复排经典是公认的推动青年人才走向成熟的“加速器” 。 随着戏曲市场的回暖 , 青年戏曲人也有着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 与其坐等机遇 , 不如创造学习机会 。 为演好《春香传》 , 杨婷娜与李旭丹找到王文娟、钱惠丽和王志萍两代老师亲自指导 。 今年 , 同样得到“加速”成长机会的还有上海京剧院的杨扬、冯蕴 , 以及以上海越剧院王婉娜为代表的“越剧第十代” 。 她们或是入选第二届“上海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 , 或是入选“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 。 何以见证淬炼与成长?经典剧目将是助其从练功房走向聚光灯的重要依托 。
据悉 , 上海沪剧院今年将以90后洪豆豆为主角 , 打造新版沪剧《江姐》 。 上海淮剧团将改编复排传统剧目《赵五娘》 。 上海评弹团的红色经典《王孝和》、全本《四大美人》和《三盗芭蕉扇》等也将传至青年演员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