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河北老汉持有明朝圣旨,传19代距今已570年,专家建议上交遭拒绝


「文物」河北老汉持有明朝圣旨,传19代距今已570年,专家建议上交遭拒绝
文章图片
「文物」河北老汉持有明朝圣旨,传19代距今已570年,专家建议上交遭拒绝
文章图片
「文物」河北老汉持有明朝圣旨,传19代距今已570年,专家建议上交遭拒绝
引言

成语“奉为圭臬”是指把言行或者事物当作自己的准则 。 圭臬 , 指的是土圭和水臬 , 用做测量土地 。 文人把它比喻成准则、规则 , 就像现代的法律法规一样 。 而在古代 , 什么样的东西同样具有这样严明的法律效力呢?
在封建社会圣旨是金科玉律 , 旨特指皇帝下达的命令 , 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力 , 效力极大 , 对于获得圣旨的官员和百姓来说 , 则是天大的殊荣 。 古代社会 , 如果一个人或是家族 , 获得了一道朝廷嘉奖的圣旨 , 绝对会将它视为传家宝 , 世代供奉 。 圣旨的材料一般为丝绸、绢帛 , 不易保存 , 我们现有收藏的圣旨大部分是清朝中后期的 , 少许大型博物馆可能保存有清朝早期或者明朝的圣旨 , 不过都是相当珍贵的国宝级文物了 。
▲圣旨近照
012017年 , 在河北出现一道罕见的明朝圣旨 , 震惊了历史界和文物界 。 这道圣旨的持有者是一位郭姓老汉 , 据他介绍说 , 圣旨是传家之宝 , 是祖上一代代传下来的 , 现在传到了他的手上 。 根据族谱记载 , 圣旨是颁发给郭家一位做官的祖先 , 这位祖先在做官时 , 清正廉洁、克己奉公 , 不和当时昏暗官场中的官员同流合污 , 深受百姓爱戴 , 皇帝为了奖励他 , 特地颁发了这道圣旨 , 到郭老汉手中 , 已经传了19代人 , 距今570多年了 。
【「文物」河北老汉持有明朝圣旨,传19代距今已570年,专家建议上交遭拒绝】▲圣旨近照
在十年浩劫的时候 , 全家被要挟要交出圣旨 , 父亲为了保护这道圣旨 , 差点丢了性命 , 他将圣旨藏到深山里的一个树洞中 , 没有在家里被搜出 , 郭家一家人这才逃过一劫 。 当然 , 郭老汉说的头头是道 , 专家还需要对这道圣旨进行鉴定 , 当地文物部门和郭老汉沟通 , 请郭老汉拿出圣旨 , 交给专家鉴定 , 郭老汉欣然同意 。 经过鉴定 , 这道圣旨确实为明朝年间的圣旨 , 材质为青黄两色绢本 , 长度为1.9米 , 宽31厘米 , 开端纹绣“奉天诰命”四字 , 圣旨上的内容是用楷书书写的 , 结尾落款为正统十二年并盖有皇帝的印章“敕命之宝” 。
▲明英宗剧照
02在文物家的眼里 , 它是十分珍贵的文物 , 在历史家的眼里 , 圣旨中的内容是不可多得的史料 , 对于研究明代的政治制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从圣旨上面的内容来看 , 郭老汉祖先出生于明朝初年 , 在明英宗天顺年间担任南京户部主事 。 当时南京市是明朝的陪都 , (陪都就是辅都的意思) , 一般和首都并称作“两京” , 南京作为陪都 , 虽然保留了六部在内的一整套机制 , 但这些官职大多形同虚设 , 因此大部分官员都吃着皇粮却不做实事 , 甚至懒政怠政、贪污腐败 。 郭老汉祖先与他们不同 , 兢兢业业 , 得到皇帝的赏识和嘉奖 , 特颁此圣旨以示奖励 。
▲南京明故宫三大殿复原模型近照
不过 , 圣旨上要奖励的并不是郭老汉祖先本人 , 而是郭老汉祖先的老父亲 。 这是明朝的一种嘉奖制度 , 如果官员有功 , 朝廷不仅会他进行嘉奖 , 还会对其父母进行赏赐封荫 , 以示恩典 , 使其父母享受荣华和荣耀 。 这道圣旨距今已有570多年的历史 , 是文物界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 。 如今 , 它一直被摆放在郭老汉的家中 , 郭老汉还特意打造了一幅托架来专门摆放圣旨 。 但当地文物部门观察了郭老汉家中的情况 , 条件非常差 , 很容易让圣旨受潮 , 或者遭受蛀虫 。 为此 , 专家曾建议郭老汉把圣旨上交给当地博物馆来收藏保存 , 但遭到了郭老汉的直言拒绝 , 他说:“这是祖先传下来的宝贝 , 将来还要传给子孙后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