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顿|高原追梦人守护非遗“活化石”


新华社西宁7月3日电(采访人员沐铁城、周喆)踏动摆身、击锣敲鼓、左腾右挪、绕场而舞……炎炎夏日 , 在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纳顿传习所里 , 一群身穿各式服装的演员伴随着音乐灵动起舞……
纳顿|高原追梦人守护非遗“活化石”
本文插图
6月18日 , 几名手执扇子的老人在表演"纳顿""会手舞" 。 新华社采访人员 周喆 摄
训练结束后 , 46岁的杨春林脱掉华丽的表演服装和面具 , 露出汗涔涔的脸庞 。 杨春林参与的这场表演训练叫作"纳顿" , 是民和县三川地区土族群众重要民俗活动 。
"'纳顿'源远流长 , 早在元末就已经出现 。 "青海省民和县纳顿艺术研究会会长祁正祥说 , 土族纳顿节是当地群众最重要的文化娱乐盛会 , 形象地表现了由游牧生活转向农耕生产的历史过程 , 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纳顿"由"会手舞""面具舞"等内容组成 , 舞艺保存着早期北方游牧民族萨满文化的遗风 , 真实地保留了土族过去的生活形态 , 原汁原味地再现土族的生活情形 。
纳顿|高原追梦人守护非遗“活化石”
本文插图
【纳顿|高原追梦人守护非遗“活化石”】
6月18日 , 几名手执扇子的老人在表演"纳顿""会手舞" 。 新华社采访人员 周喆 摄
20多年前 , 杨春林踏上学艺之路 , 过程并非他想象的那么简单 。 纳顿节开始的时间是农历七月十二日 , 炎热的天气却要穿着厚厚的长袍、戴着面具进行训练 , 杨春林说:"每次练完都会汗流浃背 。 "
纳顿|高原追梦人守护非遗“活化石”
本文插图
6月18日 , 当地群众在表演"纳顿""会手舞" 。 新华社采访人员 周喆 摄
这一跳就是20多年 , 杨春林现在成为纳顿艺术团的副团长 , 所在的团成员有90余人 。
杨春林的师傅75岁的徐秀福 , 是纳顿艺术团的艺术总监 , 也是土族纳顿节省级传承人 。 "干了一辈子喜欢的事 , 值了!"徐秀福说 。
"如今许多年轻人走出家园 , 接受多元文化 , '纳顿'表演技艺濒临失传 。 "徐秀福说 , 退休后他全身心投入传承保护上 , 这些年 , 徐秀福教过的学徒有四五十个 , 成为"纳顿"表演的主力军 。
纳顿|高原追梦人守护非遗“活化石”
本文插图
6月18日 , 当地群众在表演"纳顿""会手舞" 。 新华社采访人员 周喆 摄
经过徐秀福等人精心打磨 , 如今"纳顿"表演融入了汉、回、土、藏、东乡族等多民族特色 , 古老的民俗文化有了新面貌 。 当地"纳顿"演员们一起改编的"五族舞" , 在表演中突出表现各民族团结互助友爱的感人情节 , 纳顿节在当地也逐渐成为一个象征民族团结的节日 。
"希望未来能提升'纳顿'的艺术品位 , 让游客们既能看到传统节目又能看到创新节目 , 把非遗文化留下来、传出去 。 "徐秀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