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客户端辽宁频道|“1+13”,让空壳村不再空

:原题为_人民日报客户端辽宁频道|“1+13”,让空壳村不再空。
【人民日报客户端辽宁频道|“1+13”,让空壳村不再空】这是一个包括两委班子在内仅剩13人留守的空壳村 , 两年前 , 村集体经济薄弱 , 村委会透风漏雨 , 农家院落破败园中荒芜 , 街头冷冷清清 。 从2018年开始 , 村子里多了一位“编外”却又“常驻”的城里人 , 他跟13名村民摸爬滚打在一起 , 凝聚共识 , 整治村容村貌 , 发展特色产业 , 启动文化项目 。 短短两年时间 , 村子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
这个村子就是调兵山市团结朝鲜族村 , 团结朝鲜族村共有村民394人 , 保留着典型的朝鲜族生活习惯 , 村民之间日常交流使用本民族语言 , 节日服装、家居装饰 , 甚至锅灶都是朝鲜族特色 。 因为村民朝鲜族语言优势 , 改革开放以后 , 八成以上的村民去韩国打工挣“洋钱” , 腰包鼓了 , 很多人在大城市买了房 , 孩子也都在城里上学 。 现在 , 村里只剩13人留守 , 年长的79岁 , 年少的48岁 , 这里似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
调兵山市驻村第一书记李庚申来到村里后 , 空壳村的改变悄然发生 。
“这是俺的40亩认养地块 , 开春就被‘抢’光了 。 你看看这12亩富硒稻田就是上海的企业家雷女士认养的 , 每亩地2410元的认养费用 , 开春就打过来了 。 雷女士只管出钱 , 人都不用来 , 泡地、育苗、插秧、管理、收割、加工 , 俺都是一条龙服务 。 这中间每个生产环节 , 通过手机远程监控 , 人家也能‘历历在目’ , 俺不敢马虎 。 ”盛夏时节 , 在村头儿 , 58岁的韩龙军一双大手比划着他那片绿油油的水稻秧苗 , 又指了指田边的监控摄像头 , 脸上挂着掩饰不住的喜悦 。, 他没想到原来农业生产这样有意思 , 挣得多还省心 , 更庆幸自己加入了李庚申帮助村里成立的团结朝鲜族水稻种植合作社 。
2018年4月 , 调兵山市司法局副局长李庚申到团结朝鲜族村任第一书记 , 他发现 , 这个村是典型的水稻种植村 , 第一眼就盯上了集中连片的水田 。 去年春 , 在李庚申的多方奔走下 , 村里1249亩水田全部流转出来 , 成立了团结朝鲜族水稻种植合作社 。
“做农民的工作关键是打好样儿 , 光靠嘴皮子不行 。 ”这是李庚申取信于村民的根本 。 去年 , 李庚申拿出财政每年补贴给自己作为驻村第一书记的12000元 , 交由村民杨树凯试种富硒水稻实验田 。 秋收时 , 富硒水稻亩产达到了1300斤 , 亩均增产150斤 , 而富硒大米也卖到了每斤6.6元 。 杨树凯尝到了甜头 , 村民也看到了样子 , 富硒水稻成了团结朝鲜族村发展的一个农业品牌 。 今年的认养种植模式一经推出 , 立刻得到城里人青睐 , 就连每亩认养费用5000元的10亩有机富硒稻田也被一抢而空 。
人民日报客户端辽宁频道|“1+13”,让空壳村不再空
文章图片
现在 , 李庚申出的点子 , 村民都认可 。 想当初 , 为了跟村民融合在一起 , 李庚申着实费了一番脑筋 。
“庚申这孩子想法真好 , 俺这做辣白菜的手艺排上了大用场 , 这阵子做了几百斤辣白菜 , 都是庚申给卖出去的 , 他说这叫‘第一书记带货’ 。 现在他正张罗着成立朝鲜族小菜加工厂 , 还要聘请俺当技术指导呢 , 俺也愿意把辣白菜配方交给他 。 ”74岁的李大娘说 , 她早年在国外打工 , 现在回乡居住 , 也不愿意跟陌生人交往 。 去年 , 李庚申到李香玉家走访 , 李香玉故意跟李庚申说几句朝鲜语拉开距离 。
几天后 , 一场大暴雨来袭 , 李香玉家住的后荒自然屯地势低洼 , 水势逐渐上涨 , 李庚申火速赶到李香玉家 , 将李大娘转移到村委会 , 照顾10天10夜 , 直到水势退去又把李大娘送回家中 , 感动的李大娘拉住李庚申的手不放 。 现在 , 李大娘偶尔还要教李庚申几句朝鲜语呢 , 说李庚申就像她的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