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佬那些事黄峥:钱是工具,不是目的( 二 )


所以说 , 你去看世界 , 世界才有可能看到你 。
2
没有足够的福报却得到了意外之财未必是好事
618之后 , 黄峥的身价暴涨 , 超过了马云 , 但很快他又自捐股份 , 使得身价瞬间“蒸发”了1000多亿 , 甚至在其40岁 , 正值壮年之时 , 卸任了CEO职位 , 这在公众看来 , 很难去真正理解黄峥的意图 , 而黄峥也没有过多解释 。
但在2016年的时候 , 黄峥写过一篇文章 , 讲述了自己人生的第一份正式工作经历 , 字里行间 , 我们似乎又可以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
2004年研究生毕业后 , 经过他的“人生导师”的指导 , 他去了Google , 并且在这家公司呆满了三年 。
黄峥很感恩这段经历 , 他观察到 , Google鼓励基层创新 , 敢闯敢试 , 这和黄峥在卸任时发布的全员信中提及的“希望通过这次调整 , 管理层可以逐步把更多的管理工作和责任交给更年轻的同事 , 让团队加速成长 , 让拼多多成为一个更好更强的持续充满创业活力的公司”有异曲同工之处 。
黄峥对于拼多多的上市十分淡然 , 曾经在一次采访中 , 他表示上市并不是为了名利 , 而是希望通过上市 , 使拼多多的公司信息披露程度更加公开透明 。 他很重视监督的力量 , 上市时他主动对拼多多董事会进行改组 , 把独立董事变成公司的主导力量 , 他的解释是:“这就相当于在我脑子还清醒的时候 , 没有觉得无所不能的时候 , 先要把自己放进笼子里 , 让别人能够监督你 。 ”
而这也是他在Google工作时深有体会的一点 , Google的口号是“Do No Evil” , 黄峥认为 , 这是Google对自身可做恶能力的一种警醒 , 向所有人申明不做恶 , 让大家一起来监督是很有智慧的 。
大佬那些事黄峥:钱是工具,不是目的
本文插图
(图片来源:黄峥)
在Google , 黄峥实现了财务自由 , 因为刚进公司不久 , 公司就上市了 , 随着Google业务的飞快增长 , 黄峥银行账户里的钱也越来越多 , 当时的他在其他员工身上看到了一夜暴富带来的副作用 。
很多人失去了工作动力 , 开始寻找新的乐趣和事业 , 但是往往那些新的东西他们并不擅长也未必喜欢 , 最后只是耽误了自己最有可能作出更杰出成就的时光 。 或许是因为如此 , 黄峥对金钱更为谨慎 , 他认为 , 没有足够的福报却得到了意外之财可能未必是好事 。
黄峥很敬佩股神巴菲特 , 在美国时 , 现步步高集团董事长段永平曾带着26岁的他和巴菲特共进午餐 , 这是很多人羡慕不来的 。 黄峥觉得巴菲特能被标为伟大的一个原因是 , 他不全是一位极具天赋的 , 能把资本的游戏玩到极致的的资本家 , 更是一位可爱的人 , 他清楚地知道钱不是目的 。 他一方面享受着资本游戏带给他的快乐 , 另一方面有智慧地把绝大多数的钱捐给了比尔·盖茨 , 放心地让盖茨去完成财富应有的再分配 。 黄峥卸任并捐赠股份的行为似乎也有受到巴菲特的影响 , 因为他也一直坚信 , 钱是工具 , 不是目的 。
3
想记住快乐 忘记焦虑忧伤
快要5岁的拼多多总市值已经超过1110亿美元 , 成为中国互联网行业不容忽视的存在 。 和红红火火的拼多多相比 , 黄峥明显低调很多 , 他很少出席活动 , 也很少接受访谈 , 他似乎并不想被过多的人关注 。
黄峥是一个追求幸福和快乐的人 , 2016年再次创业时 , 他提及这次会更加社会化 , 接触的人、涉及的人也较之前的创业更多 , 这就注定了他得去面对一些不那么快乐的事 , 以及一些不那么喜欢他的人 , 或许 , 尽量少出现在聚光灯下 , 能让他更少接收一些负能量 。
拼多多上市时 , 黄峥没有去美国敲钟 , 而是选择留在国内 , 这让很多媒体感到不解 。 黄峥说:“敲钟这个事情 , 我们想更多让消费者参与 , 消费者去美国办签证比较麻烦 , 消费者、投资人在一起 , 我也在这里不是更好吗?一个人孤零零到那里去干什么?”可能在他心中 , 和相信、喜欢自己的伙伴一起 , 才是最令他快乐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