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越南人“山寨”李子柒,该包容吗
近日 , 有网友曝光越南某美食博主抄中国网红博主李子柒的“作业” , 指出这位越南“山寨李子柒”在海外社交媒体上发布的视频 , 无论是拍摄内容、镜头语言、画风 , 乃至发型、穿戴以及厨间摆设等等 , 均“复制粘贴”自李子柒 , 甚至连有个奶奶 , 也都是抄袭的 。
【环球时报|越南人“山寨”李子柒,该包容吗】据说已有大批中国网友到该博主的账号下吐槽她 。 那么 , 我们该怎么看这种跨国文化抄袭现象?
越南美食博主“效颦”中国当红博主李子柒 , 引发中国网友的不适反应 , 这可以理解 , 也会点燃网友乃至当事人的维权冲动 。 李子柒是中国的 , 这股清流怎能让他人染指?姑且不论这种抄袭背后的版权纠结 , 若要较真 , 只能交给专业的法律人士去处理 。 从过往经验看 , 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 我们不妨绕开版权纠结 , 从文化传播的角度进行深入思考 , 或许能从这个案例获得深意和真意 。
中国出了一个李子柒 , 她的视频效应不止于引起我们的味蕾反应 , 展示“舌尖上中国”的魅力 , 更关乎中国文化的韵味 , 激起了中国文化的光环效应 。 李子柒之所以成为“李子柒” , 而不是简单的直播带货的博主 , 在于李子柒的故事中 , 添加了很多的文化“食材”和“调料” 。 因有文化的味道在其中 , 使得李子柒的故事散发浓郁中国风的韵味 。
这股无形有味的文化穿越时间和空间 , 在山川异域、网络同天的互联网空间里 , 李子柒俨然成为中国的“文化符号”之一 , 引发海量粉丝的关注和想象 。 人们把李子柒与中国文化联结在一起 , 这就让本来就显得抽象复杂的中国文化 , 变得可亲、可及、可感了 。
对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而言 , 连中国人自己都难以说清楚、表达清楚 , 至于远在域外、对中国文化不甚了了的外国人 , 就更难理解中国文化了 。 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下意识是神秘、复杂 , 靠他们的经验和想象力 , 是难以真切感知和深切理解中国文化的 。 于是 , 中国文化就被困守在传播的“盆地”里 , 难以出圈 。 这些年来 , 中国文化走出去成了上上下下的心结 。
这其间 , 有诸多原因限制了中国文化向外辐射感染力 。 其中有三个关键限制:
一则 , 中国文化本身就是抽象、驳杂的 , 难以三言两语、简洁明快地表现出来 。
二则 , 我们的传播理念和传播方式还需改进 。 我们太习惯于以己之心度人之腹 , 从他者的期待和接受习惯出发 , 精准把握目标受众的偏好 , 实现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的精准连接 。
三则 , 文化壁垒的阻隔 。 在全球化空间里 , 文化壁垒仍然强固 , 文化偏见有碍文化的沟通和理解 , 特别是在西方文化的傲慢与偏见仍无处不在的今天 , 中国文化出海 , 路阻且长 。 因此 , 中国文化走出去 , 是出关的远行 。
“李子柒现象”成为全球性媒介景观 , 这背后有诸多启示值得发掘 。 对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来说 , 仅靠一个李子柒是远远不够的 , 需要更多的“李子柒”们 , 站在广袤的中国文化地图中 , 从各自的文化点位 , 用各自的方式 , 向世界传播更多形式的中国文化 。 从这个意义上说 , 以文化为核心的李子柒们还是太少了 。 再者 , 现在的李子柒还不能安于现状 , 需要继续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 , 以今天之我刷新昨天之我 , 脚不停步地往前走 。 这样才能让东施们永远只能停留在“效颦”的段位上 。
所以 , 对李子柒被“山寨” , 我们可目光长远些 , 有文化上的包容之心 。 东施效颦 , 只会反衬西施之美 。 我们还有巨大的中华文化富矿有待挖掘 , 没有必要与东施们计较 。 现在 , 更需要的是涌现出更多的有中华文化韵味的符号人物 , 有更多的各美其美的李子柒 。 中国文化的舞台足够大 , 可以有千千万万的李子柒通过不同的形式和侧面来展露风采 , 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代言者 。
- 环球时报-环球网|哈萨克斯坦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累计已达47171例,总统警告不得无故提高药品价格
- 环球时报|社评:美国度过了最黯淡之一的国庆日
- 环球时报|日本九州强降雨引发严重次生灾害 已致7死4失踪
- 环球时报|美国西雅图一男子驾车冲撞示威人群,致一死一重伤
- 环球时报-环球网|印尼新冠肺炎新增确诊病例1607例,累计63749例
- 环球时报|英国首相办公室官推火速删文
- 环球时报|林郑昨晚劝市民,这话都说了
- 环球时报|日本熊本县暴雨已致16人死亡 20人心肺停止
- 环球时报|世卫组织:这些国家赶快“清醒过来”
- 环球时报|好迹象!香港公共图书馆下架复检“港独”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