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城市看海”的囧,能破不?( 二 )

  柳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覃融表示 , 一些发达国家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中地上和地下比重几乎达到1:1 , 而在我国一些地方 , 长期以来乐于搞看得见的“地面形象” , 忽视投入大、见效慢的“隐蔽工程” , 地下基础设施建设难以满足城市防洪抗涝需求 。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 , “重地面轻地下”的建设思维也延续到新城规划中 。 一些从事县乡基层建设的专家表示 , 近年来 , 三四五线城市开发进度加快 , 但对于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建设依然重视不够 , 导致新城内涝呈上升趋势 。

  据合肥市排水管理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 , 城乡接合部地区是防涝短板 , 这些地区的乡镇新纳入城区 , 但排水管网并未及时优化提升 , 有的乡镇甚至没有规划完整的地下管网 , 一旦遭遇强降雨天气 , 容易发生内涝 。

  有专家介绍 , 大规模城市扩张往往也会造成水土流失加剧、局部水系紊乱、河道与排水管网淤塞 , 人为导致城市防洪排涝能力下降 。

  采访人员调查发现 , 一些试点“海绵城市”局部内涝现象相对减少 , 但仍未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看海”问题 。

  重庆已完成试点42.1平方公里“海绵城市”建设 , 在试点区县 , 内涝现象相对较少 。 作为全国首批试点城市 , 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已开展5年 , 城区部分小区未受暴雨影响 。

  据业内人士介绍 , “海绵城市”一般都增加了透水地面 , 增强自然土壤吸纳雨水的能力;适度提高地下管线标准 , 增强地下排水系统抗灾能力;实现泵阀全自动化 , 运用智能管网提高系统运转效率 , 对于减少区域性的城市内涝确实有效 。

  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导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俞孔坚说 , 过去的“海绵城市”试点范围是城市局部而非整个城市 , 建设效果显著 , 但要彻底解决城市的内涝问题 , 还需从源头开始 , 在更大范围内与国土生态治理、水利工程生态化、田园海绵化等系统治理结合在一起 , 用基于自然的理念 , 系统解决城市洪涝问题 。

  程晓陶表示 , “海绵城市”要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 , 有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 。 “一些发达国家用三四十年才走完这一历程 , 我们需要更多基础研究、监测分析 , 不能想着靠短期高投入一蹴而就 。 ”

  3

  多地加强监控防范内涝风险 多举措增强城市排水能力

  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司副司长王章立表示 , 进入七八月份以后 , 雨区往北移动 , 北方也进入主汛期 。 按照预测预报 , 南方要防御台风造成的暴雨洪水灾害 , 北部地区也可能会发生洪水 。

  采访人员了解到 , 多地已针对可能发生的风险采取防范 。 如武汉提前展开水域应急救援训练 , 针对性开展培训 。 成都市正通过开展排水设施汛前维护检查、城市道路内涝风险点位整治、重点区域综合整治、下穿隧道排水能力提升改造等工作提升城市排涝能力 。

  有专家表示 , 面对城市内涝灾害 , 首先需要加强实时监控 , 及时提供灾害预警 。 如武汉从2016年开始发布中心城区降雨渍水风险图和主要易渍水点分布图 , 对中心城区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雨情、水情研判 , 并第一时间发布渍水路况信息 , 以便市民进行防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