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亮剑|苏联高度机密,没有留下确切的“名字”,二战应用最广的火箭炮

火箭炮兼具发射速度快 , 火力强大 , 突袭能力强 , 机动性等优点 , 被各国广泛应用到陆基武器系统的建设之中 。 作为火力最强的地面可移动装备 , 可以有效压制技术兵器、坦克群、装甲车辆和待机地区的直升机群 。 二战前后各国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在武器研发之中 , 各式各样的火箭炮应运而生 。 包括早期的德国42型自行火箭炮 , 大名鼎鼎的苏联“喀秋莎” , 后期美国的T34“希神”多管火箭炮 , 为什么苏联“喀秋莎”能力压两者成为德军噩梦?
三分亮剑|苏联高度机密,没有留下确切的“名字”,二战应用最广的火箭炮
文章图片
【三分亮剑|苏联高度机密,没有留下确切的“名字”,二战应用最广的火箭炮】看似简单火箭炮发射系统
从图片上看我们通常认为发射系统 , 只是支撑火箭炮的铁架子 , 没有什么技术含量 。 其实它的构成非常复杂一、多功能发射架 , 包括滑轨床、炮架、回转盘、底架、瞄准装置、发射装置等 。 发射前 , 火箭弹是用定向钮钳在滑轨槽的定向沟内 。 火箭弹的战斗部分由多根管装发射药筒组成 , 弹体内多为TNT等烈性炸药 。 所以这些装备不仅要承担发射任务 , 也要有相应的强度 , 能承担多枚火箭弹同时发射带来的巨大后坐力和火箭弹尾焰的高温 。 所以在后期改进时在底盘的后部增加2个手动的千斤顶 , 发射时放下可以保证发射平台的稳定性 。
三分亮剑|苏联高度机密,没有留下确切的“名字”,二战应用最广的火箭炮
文章图片
二、运载车辆 , “喀秋莎”使用的汽车运输 , 造价低 , 机动性好 。 42型最早是牵引式 , 后改为“骡”式3吨半履带式装甲车 , 防御性更好 。 T34“希神”M4“谢尔曼”坦克上负重和防御能力更佳 , 大大提升坦克火力 。 随着科技的发展有些火箭发射器还可装载在飞机和水面舰艇上 , 成为空对地、舰对地或舰对舰的火箭 。
三分亮剑|苏联高度机密,没有留下确切的“名字”,二战应用最广的火箭炮
文章图片
1941年中旬 , “喀秋莎”试射成功 , 然后苏德战争爆发 , “喀秋莎”的定性测试仍未全部完成 。 但苏军依然决定全力生产“喀秋莎”及М-13火箭弹 , 成立“喀秋莎”特别独立火箭炮连 。 当时只有7辆试生产型的“喀秋莎” , 3000发火箭弹 , 属苏军的高度机密 , 不知道正式称呼的士兵根据炮架上的К字便称其为“喀秋莎” 。
三分亮剑|苏联高度机密,没有留下确切的“名字”,二战应用最广的火箭炮
文章图片
火箭弹
火箭弹弹径一般在100~200毫米之间 , 装有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 , 具有爆破杀伤、燃烧、反装甲战斗部的作用 。 “喀秋莎”是一种多轨道的自行火箭炮 , 弹径132毫米 , 滑轨长5米 , 弹长1450毫米 , 弹重42.5公斤 , 初速70米/秒 , 高低射界7°~45° , 方向射界左右各10° , 最大射程7.9~8.8公里 。 仅需7~10秒 , 8条发射滑轨可一次齐射16发口径132毫米火箭弹 , 运载车时速大90公里 。 弹体倾斜的尾翼让火箭弹在飞行时有一定的旋转速度 , 提升射击的精确度 。
三分亮剑|苏联高度机密,没有留下确切的“名字”,二战应用最广的火箭炮
文章图片
衍生型号
一、解放斯大林格勒的М-31-4
М-31-4刚刚研制成功便迅速投入战场 。 战斗部的口径达到306毫米 , 后部发动机152毫米 , 装备М-31310毫米超口径火箭弹 , 战斗部装药重达达28.9千克 , 但是固定简易 。 1943年 , 1531门喀秋莎投入战斗 。 该炮凭借凶猛的火力 , 强大的机动性 ,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 大面积消灭敌人的密集部队、压制敌军火力点摧毁敌军防御工事 。
三分亮剑|苏联高度机密,没有留下确切的“名字”,二战应用最广的火箭炮
文章图片
1944年 , 经过改把М-31-4和“喀秋莎”的发射装置融合 , БМ-31-12又名“安德柳莎”12联装自行火箭炮横空出世 。 柏林战役中 , 苏军调集89门B-4榴弹炮、BR-5重炮、ISU-152突击炮以及“安德柳莎”将整个街区夷为平地 。 “安德柳莎”作为直瞄火力 , 在攻打国会大厦的过程中表现出强大的火力覆盖能力 , 立下赫赫战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