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东: 书法的原点是一支八分钱的狼毫笔( 二 )


这句话的意思是:善于用笔表现笔画线条力感的人 , 他的字会显得骨力坚挺;而不善于用笔的人 , 写出的字很容易使线条流于疲软、乏力 。 王羲之更是认为:“一点失所若美人之病一目 , 一画失节若壮士之折一肱骨 。 ”
张志东称自己的书法作品不像其他书法家那样具有强烈的辨识度 , 而熟悉张志东的好友和网友并不这么认为 。 在采访中 , 张志东介绍 , 自己的书法作品林林总总已经好几百幅 , 主要分为两类 , 一种是少字类或者是单字的 , 另一种就是传统的书法了 , 以草书为主 。 有好多主要作品都放在雅昌艺术网上 。
张志东说 , 书法在古代其实一种信息的载体而已 , 便条、日记或者记账本之类的东西 。 毛笔也就是书写工具 , 在当今就能成为作品了 。 这大概是因为物以稀为贵了 , 信息的传递不需要书法了 , 但书法能给人带来某种特殊的体验 , 所以也就被赋予某种特殊的美学意义 。
“我自己写书法的目的很简单 , 它能带来快乐 , 常常一抓笔就欲罢不得 。 而且自己的状态能通过书写更直接的感知到 , 用句流行的话说 , 就是自己跟自己对话了 。 当然 , 书法还可以跟另一些人对话 , 那就是古人 。 临帖或者观贴你也能感知到古人当时行笔至此的某种心态、笔态 。 这其实也是书法能让很多人着迷的地方 。 ”张志东如是说 。
面对采访人员问及什么时候开始习作书法和是什么原因让张志东爱上书法时 , 张志东说 , 我记得那时老爸买了八分钱一支的狼毫笔 , 笔端贴着很精致漂亮的出厂商标 。 还有一本柳体的字帖 , 整本的内容都是诗词《长征》 , 头一两字“红军”临得滚瓜烂熟 , 这应该是我练字的原点吧 。 后来自己也慢慢找了些欧体、颜体的帖子来观摩 , 知道王羲之是很后来的事了 。 其中第一次偶然看到张旭的狂草给我的震撼是非常巨大的 , 几乎完全改变了我对书法的所有认知 , 当然 , 还有怀素这些 。 ”
张志东还回忆说 , 读高二那会儿 , 学校书法比赛 , 我写了些小楷的书法送展 。 评委的语文老师单独把我叫到他住的房间去 , 当时我以为什么事要挨剋了 , 结果老师从抽屉拿出我写的小楷出来 , 问:这是你写的吗? 这次比赛我拿了第一 , 这些事让我觉得自己在写字上可能小有天分 。 人生充满着各种不同的激励 , 但可能某个小小的激励就能影响一生 。
张志东向媒体采访人员介绍说 , 学习书法除了能让自己跟自己对话外 , 还能跟古人形成对话关系 。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天然的承袭或者复制着古人的文化基因 , 审美、行为模式、视觉惯性等等 , 这些都造就了眼下的各种文化现象 , 那么艺术如何颠覆过往走入当代呢?需要每个艺术家自身去完成一个基因突变的过程 , 有些人可能是缓慢的过程 , 有些人就很决绝 , 就如当年离经叛道的日本的书道家 井上有一 。
张志东说 , 他现在反而欣赏好多现在被批的写“丑书”的书法家 , 甚至敬仰 。 他说 , 我们这个社会貌似不太容忍小众艺术的存在 , 比起国内 , 日韩的受众对前卫书法的宽容度就大很多 , 往往边缘化的东西更具有开疆拓土的锐度 。
张志东说 , “书法和其他的艺术品一样 , 都必须是深深的带着时代的烙印的东西才有收藏价值 , 我们都处于当下 , 不识庐山真面目 , 根本也搞不清多少年后我们的时代的烙印会是什么?带着这种烙印的作品会是什么?我们现在看丰子恺的绘画就觉得很民国很有feel 。 当代艺术里 , 为什么张晓刚的当代作品、比如基因系列在国际市场那么被热捧?原因很多 , 其中一个我认为他的作品色彩效果是以前照相馆拍出来的黑白照片后又另外涂上淡彩的那种 , 这些我开始以为只有咱中国才有 , 后来发现日本的明治年间也有这样的老照片 。 这对于西方 , 是一种很新奇的、很东方的东西 , 犹如当年梵高迷上浮世绘那样 , 百年的东亚人文史就这样被图解于方格之间 。 这就是当代艺术品的魅力之所在 , 价值之所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