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妈妈的故事( 三 )


一九五八年 , 开始了 。 全国都在大炼钢铁 , 家里吃饭用的铁锅、鏊子等都被送进了小炼钢炉 。 大家一起干活 , 集体吃食堂 。
妈妈天天跟人一起参加劳动 , 翻地、担土、抬粪 , 什么活都干 。
后来 , 听人传说 , 以后要打破村与村的界限 , 这村的可能到那村干活吃饭 。
妈妈似乎没能感受到这种主义似地生活究竟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好处 , 她想 , 爸爸不在家 , 她一个妇道人家 , 真要天天到外村干活 , 家里两个不满十岁的孩子谁来照料呢?
想来想去只有一个主意 , 带上两个到北京找爸爸去 。
爸爸那时在北京劳动局技校工作 , 月工资六十二元 。 论说 , 这些工资在当时是不算低的 。 可妈妈他们一去 , 一下子多出了三张嘴 , 这钱就明显不够用了 。
幸亏那段时间爸爸每周都到劳动人民文化宫给职工们讲课 , 挣些钱贴补着 , 一家人的生活才勉强能维持下去 。
那年春节刚过 , 爸爸带着一家人到陶然亭公园游玩 。 回来时 , 准备到华昌照相馆照个全家福 。
谁知 , 二哥不知是饿了 , 还是认生 , 怎么也不肯照 , 扯着衣角一个劲地嚷着回家 。 妈妈连哄带吓唬 , 总算把二哥拉到怀里 。 摄影师抓住机会按下了快门 。
(原创)妈妈的故事
文章图片
左起:妈妈、二哥、爸爸、大哥
你看 , 照片上四岁的二哥还穿着背带裤 , 两手搭在膝上 , 头微歪 , 眉微皱 , 嘴微撅 , 表现出十二分的不情愿 。
再看爸爸和大哥 , 嗬 , 每人的上衣兜上都插了支钢笔 , 俨然大小两位知识分子气派(实际上 , 爸爸本来就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批高级知识分子)可能当时的知识分子和学生都是这样吧?
和前边的那一张相比 , 这次 , 妈妈无论是神态还是动作都自然多了 。 生活的磨难在她的脸上似乎没有留下过多的痕迹 , 她显得那么平静 , 那么自如 , 让人联想到雨后的天空 。 也许 , 暂时的团圆使得妈妈不堪重负的心灵得到了些许安慰?
妈妈到北京后 , 爸爸曾想把一家人的户口都迁到北京 , 但最终未能如愿 。
这时 , 我三哥又要降生了 。 妈妈想 , 将来四张嘴吃闲饭 , 光爸的那点工资能养活全家吗?再看看爸爸 , 为了养家糊口 , 他两头忙碌 , 很少休闲 , 人都累瘦了 。 妈妈觉得爸爸太苦了 , 不能再拖累他了 。
于是 , 五九年春天 , 妈妈不顾爸爸的劝阻 , 把大哥留给爸爸 , 自己带着二哥回家了 。
一九六六年 , 史无前例的运动开始了 。
爷爷因为过去当教头时与外国牧师有过来往 , 结果被派给揪出来 , 硬逼着他交出所谓电台”在北京的爸爸也因其臭老九”的身份和爷爷的连累 , 整天挨批斗 。
这时 , 已是四个孩子母亲的妈妈既担心风烛残年的爷爷 , 又惦念远在异地、秉性刚直的爸爸 , 整天提心吊胆、战战兢兢过日子 。
过去就对我家心怀嫉妒的人 , 也常常借故欺负我们 。 在班里学习一直名列前茅的二哥就是那时辍学回家的 。
然而 , 妈妈是坚强的 , 凭着她倔强的性格 , 硬是挑起了全家生活的重担 , 咬紧牙关度过了难关 。
妈妈这种柔中有刚的 性格给了我们兄妹很深的影响 。
一九六七年 , 文革进入了疯狂时期 。 这一年 , 在北京读书的大哥初中毕业后 , 响应政府号召 , 报名下乡去了内蒙古 。 那年 , 大哥才十七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