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扶贫印记·村里村外丨洞口宝瑶村:“美了”村庄“富了”乡亲

00:00
红网|扶贫印记·村里村外丨洞口宝瑶村:“美了”村庄“富了”乡亲编者按:十八洞村是全国精准扶贫村级样板 , 为更好展示湖湘人民用双手书写追梦小康路上的印记 , 解读更多“十八洞村”现象 , 红网派出多路采访人员 , 深入多个乡村一线 , 蹲点采访拍摄 , 记录精准扶贫以来的乡村巨变 。 红网时刻新闻推出“扶贫印记”“幸福的炊烟”等融媒体主题报道 , 让普通大众跟着采访人员的镜头 , 感受脱贫攻坚路上 , 奋斗者们别样的芳华和人与土地根脉相连的深厚情感 。
红网|扶贫印记·村里村外丨洞口宝瑶村:“美了”村庄“富了”乡亲湘黔古驿道上的思义亭 。
红网时刻采访人员 张兴诚 陈雪骅 摄影 陈杰 陈奥男 邵阳报道
最近接了个采访任务 , 就是深入一线 , 记录“精准扶贫”以来的乡村蝶变 。
在去洞口县宝瑶村的车上 , 有同事打趣地问道 , “你们觉得宝瑶将给我们呈现怎样一番美?”
大家一时语塞 , 都不知作何回答 。 虽然在出发前的备课中 , 知道宝瑶有“全国最美休闲村寨”美誉 , 但那只是摇曳在文字中的美 。 毕竟很多时候 , 文字很丰满 , 现实很骨感 。
带着一探究竟的使命和好奇 , 此后几日 , 我们便格外用心去读这个村庄 。
诗意之美
红网|扶贫印记·村里村外丨洞口宝瑶村:“美了”村庄“富了”乡亲夜景下光彩夺目的鼓楼 。
耳闻不如目见 。 在宝瑶 , 从匆匆的步履中 , 我们感受到了她别样的气息 。
从数年如一日的驻村帮扶 , 我感受到湖南省财政厅工作队不忘初心、勇于担当的攻坚精神 。 从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扶贫融合发展的实践中 , 我感受到村支两委敢想敢干、勇于探索的首创精神 。 从对逼仄空间的折腾和改造 , 我感受到宝瑶人自力更生、开拓进取的奋斗精神 。
宝瑶 , 你让我该怎样刻画你的美呢?抽茧剥笋深入究里 , 我们终于发现一个词可以形容:脱胎换骨 。
宝瑶村坐落在那溪国家级森林公园境内 , 绿水青山与错落有致的村庄交相辉映 。 旧时宝瑶村为湘黔古道上的茶马驿站 , 一栋至今残存的驿站 , 连接着沿途的太平桥、思义亭、碑林等遗迹 , 见证了村寨曾经的鼎盛记忆 。 曾经在全国各大影院上映的电影《古道西风》 , 百分之八十五的场景都来自这里 。
“沅水通波接武冈 , 送君不觉有离伤 。 青山一道同云雨 , 明月何曾是两乡 。 ”只要去宝瑶 , 当地人会给你介绍 , 盛唐著名诗人王昌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 , 就作于此 。 离别之情交融着山水之美 , 让作者有感而发 。
如果你不经意掠过一丝持疑 , 他一定会带你去看古道边一块岩石 , 以示“铁证如山” 。 这个篆刻着“寿”字的石头 , 相传是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即今黔阳)尉时 , 路过此地所书 。
青山、云雨、明月 , “诗家天子”诗中美景是不是描写宝瑶其实不重要 , 毕竟王昌龄的贬谪地龙标 , 与宝瑶村同属雪峰山脉 , 且互为毗邻 。 当地人言及宝瑶原生态“美颜”时 , 塑料普通话里难掩激动 , 每一个字眼都有强大的穿透力和自信 。
可能是应了那句“美得让人心动 , 却穷得让人心痛” , 随着320国道建成通车 , 这个过去有“小南京”之称的地方 , 由于来往商贾的递减 , 也就慢慢地变成了雪峰山腹地一个贫穷的所在 。 2015年前 , 全村198户共728人 , 年人均收入不超过2000元 , 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48户164人 , 低保户47户 , 五保户5人 , 活脱脱一个深度贫困村 。
变化之美
红网|扶贫印记·村里村外丨洞口宝瑶村:“美了”村庄“富了”乡亲千年雌雄银杏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