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揭秘!24小时锁定新发地,北京如何做到的?

6月11日 , 北京市西城区确诊1例新冠肺炎患者 。 6月12日 , 本市对农贸批发市场、大型超市等开展排查 , 新发地市场发现环境检测阳性样本40件 , 从业人员45人核酸检测呈阳性 。 6月13日凌晨 , 新发地市场暂时休市 , 市场周边11个小区实施封闭管理……
从发现第一例确诊病例 , 到锁定感染“源头”——新发地市场 , 北京仅用了24小时 。 下一个24小时内 , 北京迅速划定新一轮疫情重点区域和重点人群 , 并迅速开始实施最严格流调 , 全面溯源 。
这宝贵的48小时背后 , 疾控系统流行病学调查员们争分多秒的排查 , 精准细致地核实病例活动轨迹 , 抽丝剥茧般勾勒出疫情传播的链条 , 为北京的快速反应争取了时间 。
唐大爷:我百分之百配合
“西城区疾控中心报告1例核酸检测阳性病例 。 ”6月11日凌晨0时30分 , 北京市疾控中心传染病地方病控制所里 , 当晚的值班医师窦相峰收到了所长的一条信息 , 办公室里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 。 对于窦相峰来说 , “阳性”二字有些刺眼 , “当时 , 北京已连续56天没有出现本地新增确诊病例 , 必须捍卫好大家共同坚守的成果……”
窦相峰一刻也不敢怠慢 , 赶紧和西城区疾控中心的同事通了电话 , 进一步核实病例的相关情况 。 凌晨2时 , 西城区疾控中心送来了病例的样本 , 进行复核检验 , “早上6点 , 复核检测结果再次阳性 , 病例确诊 。 ”虽然已过了半个多月 , 窦相峰仍然回忆得精准 , 每个时间点都一一对应 。
“接下来 , 就是要找到病毒的来源 。 ”当天早晨刚过7时 , 窦相峰就和西城疾控中心的同事乔富宇就赶到了宣武医院 , 熟练地穿上防护服 , 进入隔离病房 。 他们要对确诊病例进行补充流调 , 梳理病例近14天的行程 , 找出感染来源 , 追踪密切接触者 , “在一间闷热的小屋里 , ‘三位大爷’开始促膝长谈……”窦相峰打趣地说 。
【北京日报客户端|揭秘!24小时锁定新发地,北京如何做到的?】“大夫 , 我今年就没去过外地 , 更没接触过什么入境人员 , 北京这么久没出现过病例了 , 怎么被我赶上了呢……”病房里 , 唐大爷闷闷不乐地坐在病床上 , 紧锁的眉头尽显焦虑 , “家里孩子才上小学 , 我特别怕传染给他……”
“我的同事已经安排您的家人到隔离点进行14天医学观察 , 您别担心 。 ”窦相峰安慰着 , “我们就是来帮您解决问题的 , 有您的配合 , 我们肯定能快速搞清楚您怎么得的病 , 排查可能传染的人员 , 降低更多人被传染的风险 。 ”
“配合!我百分之百配合!”唐大爷说 。
为了方便回忆 , 唐大爷拿出手机 , 一遍又一遍地翻看5月30日以来的通话记录、微信聊天记录、支付记录等 。 根据这些信息 , 窦相峰梳理出了几个“可疑的点”:他去过家附近的超市、便民菜站、加油站 , 还带孩子去过丰台区的京荟广场、乐图空间玩 , 当然也包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 。
只有这几个“点”是远远不够的 , 窦相峰还需要引导唐大爷进行“记忆回放” , 将每一天的每个行程细节尽可能完整地还原出来 。 “我们先把唐大爷有记录的时间点一块块搭起来 , 再反过来叙述给他听 , 听的过程中 , 相关记忆会在他脑海里‘回放’ , 可以帮助他想起更多的细节 , 补充进现有的记忆框架中 。 ”窦相峰说 , 比如在调查乐图空间这段行程时 , 就需要唐大爷配合详细回忆出:几点几分和哪两个工作人员换了票 , 到哪个服务台去验票 , 在物品存放间里是否接触过其他人;把孩子送进蹦床区后 , 他和朋友又去了位于地下的台球厅打球 , 在台球厅里又接触了什么人……
慢慢地 , 唐大爷打开了话匣子 , 一个个“谜团”被解开 , “流调的过程 , 本身也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 和病例一起回忆每个具体行程 , 漏掉一个环节 , 就有可能导致疫情的扩散 。 ”窦相峰说 , 为了不放过任何一种可能 , 他们甚至请唐大爷回忆了上一波疫情高峰时的具体行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