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百家话小康 | 彭瑞高:他们,就是我

:原题为_新民晚报|百家话小康 | 彭瑞高:他们,就是我。
夜光杯今发起“百家话小康“征文征图活动 , 邀请一百个上海家庭的代表讲述小康路上亲身经历的故事 。
新民晚报|百家话小康 | 彭瑞高:他们,就是我
文章图片
也许因为吃过苦 , 又当过十几年农民和乡村教师 , 所以 , 我觉得自己特别适合写农民 。
17年前 , 我被派往洋山深水港挂职写作 。 我住在指挥部里 , 与工程师、设计师同桌吃饭 , 与专家、指挥员同下工地……说起来也算努力 , 可毕竟初识海洋工程 , 写得有些艰难 。
那天去海边工地 , 总指挥指着一支正在浪涛中扎钢筋的队伍说:这是一支农民工队伍 , 你可以写写他们 。
说农民工是世界上最苦最累的人 , 一点没错 。 那个冬天 , 滴水成冰 , 海风呼啸 , 浪花像碎玻璃一样割人 。 农民工在海上施工 , 吃喝在海边 , 连睡觉也在海边工棚里 。 这样的日子 , 他们已经过了20年 。 浦江两岸、长江沿线 , 凡是大型码头 , 都有他们流下的辛勤汗水 。 上海建成今天的国际大都市 , 农民工功不可没 。
我进了农民工生活基地 , 就像一条鱼游进大河 。 领头人黄学建带我走了一圈 , 我一看他们的宿舍就服了:一律蓝色蚊帐 , 三尺草席;被子四四方方 , 鞋子整整齐齐 , 连茶杯脸盆都有安放规定 。 几百名农民工 , 全穿蓝色工作服;早晚开灯熄灯 , 都有统一时间;出工收工 , 集体乘卡车来往 。 我说:这不是部队吗?
新民晚报|百家话小康 | 彭瑞高:他们,就是我
文章图片
黄学建和工友共同学习
黄学建在岛上搞“学技术奔小康”活动 , 是我采写中最开心的一程 。 他奖励农民工读书学技术 , 承诺谁考上证书就给谁加工资;他给他们买电脑 , 办起岛上最早的农民工电脑班 。 农民工子女读书 , 他看得更重 , 专门定了4条“土政策”:农民工子女考学考得好的 , 公司给奖;考取重点学校的 , 给重奖;读上硕士博士的 , 给大奖;子女辍学的 , 重重扣奖 。 他在大会上说:“我们几百人在外流血流汗 , 不就是为了几百个家庭翻身致富吗?要是孩子辍学当文盲 , 我们打工还有什么意思?”他自己也拼命学习 , 四十多岁还去复旦大学进修 , 成为中国农民工队伍里最早学成的一名高级工程师 。 最让我感动的是 , “麦莎”台风正面袭击海岛前 , 黄学建包了7辆大客车 , 把几百名农民工送到上海市区宾馆住下 , 一面避风 , 一面学习……
深水港8年 , 我写了近百万字 。 其中 , 写农民工和当地岛民的 , 最是得心应手 。 我找到他们 , 也找到了自己;写他们 , 就是写我自己 。
我后来离开深水港 , 但我的笔再也没有离开底层 。
新民晚报|百家话小康 | 彭瑞高:他们,就是我
文章图片
巫青老师和孩子们在一起
前些年郊区流传一个故事 , 说有位山区来的女教师 , 带着一批农民工孩子组成合唱团 , 登上了少年合唱艺术顶峰 。 当时我就想:这个传奇值得一写 , 也适合我写 。 我一直希望看到生活在艰难中的孩子 , 能在梦想实现时发出天堂般的笑声 。 采写《巫青和她的少年合唱团》时 , 我果然听到了这样的笑声 。
这笑声想必也感染了其他人 。 歌唱家周小燕的后人看到文章后 , 委托新华社资深采访人员赵兰英联系我们 , 告诉我们一个好消息:一贯用来奖励艺术精英的“祥燕基金” , 决定长期支持这支少年合唱团 。
时代关注着农民工和他们的孩子 , 也关注着那些生活在底层的人 。 我写的那些文字 , 传达了他们的追求 , 因而与大众脉搏正好合拍 。 趁此机会我要说一下上海一个奖项——上海新闻奖:2014年我发表报告文学《小官孙国权》 , 记录了一位受尽委屈、甘为底层老百姓服务的居委主任 , 被评委们授予一等奖;这篇《巫青和她的少年合唱团》 , 评委们又授予一等奖 。 我知道 , 这并不表明作品有多好 , 而是在明确宣示一种导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