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日报|6.4万公里“生命转运线”堪比绕赤道跑一圈半
:原题为_沈阳日报|6.4万公里“生命转运线”堪比绕赤道跑一圈半。
沈阳急救中心战“疫”实现零差错、零事故、零感染
6.4万公里“生命转运线” 堪比绕赤道跑一圈半
零差错!零事故!零感染!截至6月下旬 , 沈阳急救中心共转运疫情相关病例1144例 , 完成转运确诊病例78例 , 急救车行驶里程6.4万公里 , 相当于绕赤道跑了一圈半还多 。
7月1日 ,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 , 沈阳急救中心党办主任李峰对采访人员说:“作为一名老党员、一名外科医生 , 我为同在抗击疫情‘生命转运线’上战斗着的战友们感到自豪 。 我们用战‘疫’的决心向党的生日献礼 。 ”
全体党员参加战“疫”
沈阳急救中心是沈城唯一一家院前医疗急救机构 。 在新冠疫情防控的战斗中 , 沈阳急救中心肩负省内10个城市的确诊和疑似病例的转运工作 。 中心11个党支部构筑堡垒 , 177名党员勇当先锋 , 948名员工严阵以待 , 将党旗牢牢树立在疫情防控第一线 。
1月16日 , 沈阳急救中心党委制定《沈阳急救中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转运工作方案》;1月17日 , 沈阳急救中心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 组建三个应急保障梯队并进行培训;1月20日 , 完成设备和人员调配;1月22日凌晨两点 , 完成沈阳第一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转运任务……
对于沈阳急救中心来说 , 每一分钟都是紧张而宝贵的 。 春节前夕 , 中心党委书记王南、中心主任李保军深入到各分中心、附属医院等防控工作最前沿 , 到现场以最快的时间去解决问题 , 减少信息传递的时间损耗 。 中心从党员到群众 , 也都自动取消了假期 , 投入到疫情防控中来 。
转运路程相当于赤道一圈半
李峰是一名精于业务的外科医生 , 也曾经在基层急救分中心工作过6年 , 熟知院前急救流程等业务 。 “虽然我现在是从事党务工作 , 可是中心组建急救转运队伍 , 我就立即申请加入 。 作为一名外科医生 , 我有能力转运不同类型的患者;作为一名老党员 , 我有义务冲在抗疫最前沿 。 ”李峰说 。
和李峰有同样想法的党员同志不在少数 , 200余封请战书通过李峰递交给中心党委 。 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战斗中 , 中心组建的3个应急保障队成为新冠疫情防控的“生命转运线” , 在集中力量应对沈阳市及周边地区疫情的同时 , 克服自身人员紧张、物资紧张、长途转运风险等实际困难 , 肩负起省内城市确诊病例的转运工作 。
截至6月下旬 , 沈阳急救中心共转运疫情相关病例1144例 , 完成转运确诊病例78例 , 急救车行驶里程6.4万公里 , 相当于绕地球赤道一圈半还多 , 做到零差错、零事故、零感染 。
与重症患者“面对面”
作为中心的“干将” , 应急转运队临时党支部书记、沈阳急救中心社会急救科科长黄来第一时间制定转运方案和预案 , 成为转运的“智囊” 。 黄来参加过非典疫情以来所有特殊传染病病例的转运任务 , 尤其是作为组长 , 携带呼吸机参加过两例“H7N9”确诊病例转运 , 开创省内重症特殊传染病呼吸机转运的历史 。
2月1日15时 , 黄来接到通知 , 盘锦市两名确诊患者需要转送至沈阳 。 其中1名患者明确临床分型为重型 , 且有继续恶化趋势 。 护士长李飞妮说:“患者体重将近200斤 , 我们是一点点地移到急救车上的 。 ”为了避免患者情绪紧张 , 黄来和李飞妮需要在途中不停地跟患者交流 。 虽然全副武装 , 但是直接面对重症确诊患者 , 这种压力是旁人无法想象的 。 从1月22日开始 , 黄来带队的转运小分队就处于一种随时待命的阶段 。 因为量很大 , 黄来和队员们只知道几点上班 , 却不知道几点能下班 。
线上“宣誓” 火线入党
在抗疫一线 , 党办主任李峰就是穿上防护衣的战士;回到中心 , 他又以一名党务工作者的头脑去思考问题 。 “我一直被战友们感动着 。 ”李峰说 , “去年刚入职的年轻同事 , 他们才二十岁出头 , 也被这种使命感召唤 , 纷纷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 ”
- 市党建服务中心|担当使命,勇毅逆行丨“怎么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张军萍
- 环球网|71天,4139公里!父女俩的这段旅程网友直呼羡慕
- 【军人】三国导弹射程,美国12500公里,俄罗斯16000公里,中国是多少?
- 国家|《国家相册》:山间一条路
- 塔吉克斯坦_社会|塔吉克斯坦发生5.5级地震,距我国边境线最近约220公里
- 相关人士|重达5吨锚浮断裂,在长江上顺水漂流1公里
- 北青网综合|自驾400公里去安徽见男友,对方坚持分手!嘉兴女子回家路上气得越开越快
- [三轮车]11岁男孩揣8块钱离家出走,自己坐高铁走了1600多公里
- 李凡看军事|美俄罕见强烈反对,乌克兰出售导弹研发技术?射程超过16000公里
- 前沿追踪|家里车位不能充电,车停4S店,车主蹬单车7公里回家,新能源车何时能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