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客户端江西频道|娄国标:岭下花开( 二 )


村长说 , 阳光也能挣钱 , 这是他们以前不敢想的 。 选址时 , 就充分考虑了扶贫的需求 , 聘请了就近的一家扶贫户从事日常管护工作 。 扶贫工作队引进光伏电站 , 既提高了村集体收入 , 又能为贫困户增加进项 , 可谓一箭双雕 。
此时 , 管护员温淑员正在清扫光伏面板 , 没人在旁边监督 , 她依旧干得认真细致、一板一眼 。 蓝天白云 , 动静之间 , 清风徐徐吹来 , 让人心里涌动暖意 。 她说 , 管护好这些太阳能 , 就像养好家里的一只只老母鸡——天天都能生蛋啊!
岭下村山多田少 , 号称“九山一分田” , 在土地里刨食不容易 , 扶贫工作队便盯住这四周的山岭做文章 。 说话间 , 邹道银大手一挥:我们再爬一趟山 , 去看看油茶林和茶叶苗 。
250亩油茶林 , 几乎占据了半个山头 , 半大的油茶树迎风摇曳 , 好似一个个妙曼少女 , 在深情打望着这个小村 。 栽下不久的小苗 , 娇嫩欲滴 , 它们沐着山风 , 喝着山泉 , 努力地生长 。
投入援建资金 , 成立油茶合作社 , 建设茶叶种植基地 , 村民将撂荒的山地入股 , 既盘活了土地资源 , 又增加了村集体收入 , 还为贫困户开辟了在家门口务工的就业渠道……三位一辈子从事铁路工作的“老铁” , 如今说起岭下村的点点滴滴 , 信手拈来 , 头头是道 。
邹道银他们很是看重这片油茶和茶叶 , 经常上山走一走、看一看 , 给小苗培培土、拔拔草 。 油茶是经济作物 , 易管护 , 产量高 , 待到成熟时 , 一个果子就是一份稳定的收入 。 茶叶更是山里人的“金娃娃” 。 修水有千余年的产茶历史 , 相传北宋黄庶、黄庭坚父子将家乡修水的茶叶推赏京师 , 赠予苏东坡等名士 , 一时名动京华 , 近代以来 , 修水宁红茶更是蜚声海内外 。
夏日的阳光 , 落在岭上的一树一茶、一草一木间 , 映照着岭下的房舍田居、阡陌沟渠 , 呈现出一派五彩斑斓的光影 。 我问他们 , 此景此景 , 有何感慨?
亲切 , 源于脚下的泥土 , 更源于心头的梦想 。 邹道银情不自禁地说 。
我打趣道 , 你不仅是扶贫工作者 , 也是诗人 。

从铁路干部“变身”驻村书记 , 邹道银只用了一天时间 。
2015年10月 , 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公司开始定点帮扶岭下村 。
他记得 , 那天 , 组织上找他谈完话 , 要求交接完手头的工作 , 第二天就进村 , 立即投入新的岗位 。 一纸命令 , 把他从铁路单位的工会主席 , 变成扶贫工作队的队长 。 2018年 , 他又兼任驻岭下村第一书记 。
藏在大山深处的岭下村 , 距离最近的铁路线还有200多公里 , 村民平时出远门坐趟火车 , 先得走村道乡道 , 再走县道国道 , 起码要花上半天时间 。 对岭下村来说 , 铁路太过“遥远”了 。 这下 , 来了铁路的扶贫干部 , 村民既感到新奇 , 又满怀期待 。
“对我们来说 , 扶贫工作是个全新的领域 , 充满了挑战 。 ”进村后 , 映入邹道银眼帘的 , 不仅是绵延不绝的山岭 , 还有看起来显得有些“萧条”与“失落”的小村 。
说它萧条 , 是因为岭下交通不方便 , 自然条件差 , 缺乏产业和经济支撑 , 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 , 村子里基本没什么新房 , 有的农户还住着土坯房 , 显得清冷而寂寥 。
说它失落 , 是因为岭下村曾是秋收起义部队回师战斗地 , 是赣西北的苏区摇篮 , 曾经热闹 , 现在却有些黯然了 。 这样一个为中国革命作出过贡献的山村 , 绝不应该一直贫困下去 。
深入田间地头 , 走组入户家访 , 邹道银和另外两名队员一道 , 和村民劳动在一起 , 吃住在一起 , 用最短的时间了解村情村貌 , 力争找准贫困的根源 。
掌握政策 , 尽快融入 , 不说外行话 。 邹道银告诉自己——“我现在就是一个村民” , 他随身携带的文件袋里 , 装着帮扶政策指南和贫困户的“明白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