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多地再现“城市看海”,强暴雨天气下如何防治内涝?( 二 )


据业内人士介绍 , “海绵城市”一般都增加了透水地面 , 增强自然土壤吸纳雨水的能力;适度提高地下管线标准 , 增强地下排水系统抗灾能力;实现泵阀全自动化 , 运用智能管网提高系统运转效率 , 对于减少区域性的城市内涝确实有效 。
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导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俞孔坚说 , 过去的“海绵城市”试点范围是城市局部而非整个城市 , 建设效果显著 , 但要彻底解决城市的内涝问题 , 还需从源头开始 , 在更大范围内与国土生态治理、水利工程生态化、田园海绵化等系统治理结合在一起 , 用基于自然的理念 , 系统解决城市洪涝问题 。
程晓陶表示 , “海绵城市”要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 , 有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 。 “一些发达国家用三四十年才走完这一历程 , 我们需要更多基础研究、监测分析 , 不能想着靠短期高投入一蹴而就 。 ”
多地加强监控防范内涝风险 多举措增强城市排水能力
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司副司长王章立表示 , 进入七八月份以后 , 雨区往北移动 , 北方也进入主汛期 。 按照预测预报 , 南方要防御台风造成的暴雨洪水灾害 , 北部地区也可能会发生洪水 。
采访人员了解到 , 多地已针对可能发生的风险采取防范 。 如武汉提前展开水域应急救援训练 , 针对性开展培训 。 成都市正通过开展排水设施汛前维护检查、城市道路内涝风险点位整治、重点区域综合整治、下穿隧道排水能力提升改造等工作提升城市排涝能力 。
有专家表示 , 面对城市内涝灾害 , 首先需要加强实时监控 , 及时提供灾害预警 。 如武汉从2016年开始发布中心城区降雨渍水风险图和主要易渍水点分布图 , 对中心城区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雨情、水情研判 , 并第一时间发布渍水路况信息 , 以便市民进行防范 。
多位专家认为 , 除短期预警防范外 , 更要从推动规划完善、理顺体制机制入手 , 统筹推进综合防治 。 “在新城建设中 , 尤其需要完善法律法规与城市规划 , 推动城市内涝问题的解决 。 ”程晓陶说 。
中国政法大学应急管理法律与政策研究基地主任林鸿潮表示 , 很多城市的内涝问题都与土地规划比例不协调有关 , “城市要减少内涝灾害 , 就要加强区域内的水渗透能力 , 例如增加公园面积、减少工商业经济用地等 。 ”
还有一些地区提出深层隧道排水工程的解决方案 。 成都市水务局排水管理处处长何剑告诉采访人员 , 现有对城市排水管网的解决方法都受城市地上、浅层地下空间高密度开发所限 , 而深层隧道排水工程可作为现有浅层地下空间排水管网的补充和兜底 。
“摸清家底 , 补充完整基础资料数据 , 是我们诊断城市‘内涝病’的重要依据 。 ”四川大学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张建民说 , 这样不仅能有效优化地下管网规划设计 , 还能让应急排涝手段有的放矢 , 提升极端天气下城市设施的应对能力 。 (采访人员:舒静、胡璐、宋佳、何丰伦、侯文坤、冯国栋、程士华、姜刚、李倩薇、陶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