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距离病毒最近的人:用“枪头”吸取液体,一坐十几个小时

6月29日下午,位于首都儿科研究所科研楼四层的病毒研究室,全副武装的助理研究员孙宇手执一支采样管,轻轻放置在一个高速转动的涡旋器上,以便采集到的脱落细胞能准确落入管中的液体内……自从年初打响疫情防控阻击战,作为科研三党支部的组织委员、纪检委员,孙宇始终坚守岗位,从春节至今,一直没歇过。作为距离病毒最近的人,方寸间的生物安全柜就是她的“战场”,她的任务是集中精力“捕捉”核酸标本中病毒的蛛丝马迹。
北京日报|距离病毒最近的人:用“枪头”吸取液体,一坐十几个小时
文章图片
这次北京新发地市场聚集性疫情发生后,全市核酸检测需求量激增。首儿所承担起咽拭子外采及核酸检测任务后,迅速增开了P2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机器24小时运转,实验室14位娘子军全员上阵。每天上万人份的核酸检测量,每一张核酸检测报告单的背后,都浸透了孙宇她们的辛苦付出。
北京日报|距离病毒最近的人:用“枪头”吸取液体,一坐十几个小时
文章图片
实验室里,孙宇正在进行“吸样”操作。只见她拿着一个“长嘴儿”的移液器,小心翼翼地伸进一支装有咽拭子样本的采样管里。“我们习惯管它叫‘枪’,”孙宇抬起手中的移液器,“这时要把‘枪头’伸进去吸取液体,为避免污染,“枪杆”等主体部分是不能进入管内的。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还要确保样本一滴都不滴出来……”这项操作,对于实验人员的要求非常高,从角度到力度,必须精准、到位。
北京日报|距离病毒最近的人:用“枪头”吸取液体,一坐十几个小时
文章图片
在这里,几乎每项操作都需要双人配合,而孙宇多数时间承担起“主手”的角色。从坐在生物安全柜前那一刻起,她便不能轻易离开操作台,所有操作必须在柜里完成,一坐就是几个甚至十几个小时。在端午节第二天,由于样本量大,孙宇从早晨8点一直奋战至晚上12点……P2实验室里的空间很小,为了不影响生物安全柜内风的走向,不能开空调。天气闷热,孙宇她们又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滋味儿可想而知。“长时间佩戴N95口罩后,人的大脑会出现缺氧,这时真的需要不断提醒自己打起精神来。”孙宇说。
北京日报|距离病毒最近的人:用“枪头”吸取液体,一坐十几个小时
文章图片
【北京日报|距离病毒最近的人:用“枪头”吸取液体,一坐十几个小时】默默对战新型冠状病毒,孙宇她们时刻都面临着可能被气溶胶感染的风险。“我们的每一步操作都必须细心、再细心,既要尽可能避免生物危害,如发生喷溅或产生气溶胶,污染到操作人员,还要小心避免样本间的相互污染……”即便如此,孙宇说她从来没怕过,“我学的就是医学病毒学,从2003年SARS、手足口病、禽流感、甲型H1N1,到每年流感的高发季……可以说,我们常年在跟病毒打交道,以前没怕过,这次更不会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