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篇论文涉批量造假,为何这次都是在数学领域?


65篇论文涉批量造假,为何这次都是在数学领域?

资讯频道http://zixun.iweiba.cn/list-1.html

▲资料图 图文无关 。 图/视觉中国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 , 近日 , 德国科学新闻网站For BetterScience上发布的消息称 , 中国数学领域涉嫌论文批量造假 。 根据其梳理 , 目前共有65篇论文涉嫌造假 , 77位署名作者分别来自中国44所高校 , 其中既包括吉林大学、湖南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985”“211”院校 , 也有衢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 。

国际媒体爆出中国学者批量性学术造假 , 这并不是新鲜话题了 。 不过 , 像以前披露出来的几起重大学术造假事件 , 绝大多数都在医学生化材料等领域 , 尤其医学领域是国际学术界公认的造假重灾区 。 但是与以往有很大差别的是 , 本次被曝光的65篇论文 , 却全都在数学领域 。

长期以来 , 学术界有一种观念 , 认为数学与生化环材等学科不同 , 数学不需要大量重复实验 , 证明和计算过程就摆在那 , 所以造假很难不被发现 , 公式造假即使能绕过评审 , 也会很快被同行发现 。 因此 , 数学往往被认为是一个不大可能造假的领域 。

显然 , 这次媒体爆出的消息刷新了人们的既有认识 , 也给学术界敲响了警钟 。 它提醒我们 , 如果学术风气不能从根本上扭转 , 在各种大大小小的利益诱惑面前 , 学术腐败之风会不断弥漫扩散 , 从文科到理工科、从普通地方院校到全国知名高校、从国内走向国外 , 不会有哪个领域、哪个角落能够幸免 。

特别是 , 近年来国际化成为中国许多高校的既定发展战略 , 国际发表成为各高校非常重要的评价指标 , 在许多时候 , 举凡项目、职称、获奖等评审 , 如果能在国际期刊上发表成果 , 都已经是基本的门槛 , 而很多高校为了提升国际发表数量 , 每年都会斥巨资奖励 。 这一系列举措 , 一方面当然会大大鼓励中国学者国际发表的数量和质量 , 但另一方面 , 无疑加剧了学术腐败走出国门、走向国际的风险 。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 , 在崛起的过程中 , 高等教育当然有必要坚定不移地走国际化发展道路 , 尽管和我国科技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相比 , 和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高速成长相比 , 这些学术造假事件 , 只是日月之蚀 。 但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是 , 在国际学术界屡屡曝出来自我国一些学者的学术造假丑闻 , 确实损害到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形象 。 因此 , 打击学术腐败 , 也是中国高等教育走向国际化过程中必须正视的国际责任 。

有必要指出 , 近年来 , 我国高度重视高校科研院所学风建设 , 重拳打击学术腐败 , 有效地遏制了学术造假之风的扩张 。 而在中国高校推进国际化战略的过程中 , 我们必须看到 , 一些学者造假歪风在走出国门 , 而国际学术界一些不良风气也在影响国内 。

在这样一个国际化环境中 , 学术领域的反腐 , 就应该加强国际间合作 , 一方面 , 需要国内各校高加强国际学术规范的引进与教育 , 另一方面 , 要积极寻求与国际学术共同体 , 包括像科学新闻网站For BetterScience这样国际学术新闻网站多种形式的合作 。

学术腐败是国际学术界共同的敌人 , 国际学术共同体对包括来自中国在内的学术造假现象的揭露和批评 , 有利于中国高校克服与国际学术界由于国别、语言等形成的信息不对称 , 也能降低中国高校发现学术造假的成本 。 因此 , 对中国学术风气的建设 , 是一种正向的建设性力量 , 只有通过充分全面的国际合作 , 才能有效铲除学术腐败造成的障碍 , 高速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