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经常乘坐北京的公交车吗在公交车上有哪些故事

谢邀。我是个土生土长的北京孩子。高中的三年每天都是公交车上下学,享受着2毛钱一次的学生福利,每次充50块钱能用好久。在公交车每天情景都差不多,没有遇到过什么特别奇特的能让我记到现在的个别事件。每天出门早,赶不上早高峰,所以车上不会很挤。但就算有座位也不会坐,车上其他穿校服的也都是站着的,因为但凡坐公交上学的路途都不远,而且时不时会有老人上车。所以似乎中学生不坐座位是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如果没有同学一起,就会全程背单词。晚上放学时早时晚,车里人会比早晨多,但是不会多到人挤人。早晨为了赶时间会从家门口坐车到校门口,只是中间要换车,但是时间久了就知道每班车到的时间,所以可以算好前一班下车正好赶上下一班车,不用等。晚上因为有了时间,会走一站去坐直接到家的车,不仅不用换车,还是双层车,我喜欢坐在楼上第一排看晚上的街道和路两边的杨树。车太高了,杨树的枝条经常拍打在二楼的车窗上。要说关于坐公交车我最怀念的,一个是车上乘务员各具特色的报站。一个是我挂在书包上的卡包。我记不太清了,但感觉 我上学那会儿北京公交上的乘务员大部分都是本地人。男的女的大概一半半。有的懒懒洋洋的,也不说话,就一直在那儿坐着,跟睡着了似的。有的特别来劲地吆喝,到什么什么站了,下一站是什么,前门刷卡上车,后门刷卡下车,您别忘了刷卡,您刷卡了吗,不刷卡就扣全款了啊,您慢着点,您快着点,师傅先别关门儿,师傅赶紧关门儿呐,谁给老人让个座儿……经常性的是一口北京话报出来的站名儿几个字儿连在一块,外地来的朋友不认识道儿的也听不懂,然后就上去问,问完了还是不明白。不过刷卡乘车越来越普及以后,很多车都没有乘务员了。北京的公交卡有两种,一种是正常卡片大小的薄的,一种是带绳的厚一些的迷你卡可以拴在包上。因为我用的是学生卡,学校发的那种,所以是正常卡片那种薄薄的,特别容易丢。而且学生卡丢了很麻烦,学籍信息什么的都在里面,所以得到学籍办公室补办。但是我自豪的说我中学一张卡用了六年没有丢过。一般人可能放在包里或者揣兜里顶多戴个卡套。我嫌拿进拿出麻烦,而且拿进拿出难免丢,所以我一直是有一个栓在包外面的卡包,卡包上头有一个卷轴儿,一拉它里面的线就延长,刷卡的时候从包一下儿抻到机器上面,然后一松手它自己跑回去。我记得我用的时间最长的是一个黑猫头的毛绒卡包,个儿挺大的,除了放卡还有个带拉锁的兜儿可以装点零线。本来是送人的礼物,自己太喜欢就留下了。当时和我玩的一个男生特别爱扥我的小猫头玩,终于有一天卷轴线被他扥断了。于是我回家叫我妈把原来的卷轴从猫脑袋里拆出来,又换了一个我爸爸工作证上拆下来的卷轴缝进去了。然后又用了几年。今年回国正巧又把小猫头翻出来了,感慨万分。有点文不对题。不过如果你想拍深夜的话,应该拍不到人挤人的情景。可以去双层车的二楼拍一拍依偎在一起的情侣,可以拍一拍昏昏欲睡的乘务员,结束加班拿着夜宵的年轻人之类的。感觉现在北京坐地铁的人更多。坐公交的话,老人很多,但只是白天。
■网友的回复
谢邀,不知道地铁上发生的故事算不算?类似的事情我遇见过两次。
北京地铁上经常会有人乞讨,我本来是极其厌恶的,尤其是带着拐卖来的小孩和那些大声放音乐的。
那天我在五号线上,一个老太太开着扬声器乞讨,大声放那种佛教念经的音乐,手里捏着佛珠,乘客都躲得远远的。好巧不巧,走到我这节车厢的时候门开了,一个穆斯林家庭上车了(女性都裹着头巾,男性有白种人特点但一看就是中国人),其中穆斯林阿姨翻了翻自己的包没翻出什么,然后他们最年轻的姑娘也从兜里掏啊掏,把自己所有零钱都扔到了乞讨老太的碗里。这一家人后来就有说有笑的走过去,谁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
遇见地铁乞讨行为,头一回,我闪过的第一个念头不是厌恶,而是那个姑娘真美。
■网友的回复
谢邀
仔细想想好像没什么曲折动人的故事。不过有挺温暖的两次经历,都是跟公交车上的协警有关。
我晕车,坐公交车一般习惯站着,有一次我站在车尾看手机,车前面有人下车,有了座位,协警叔叔就从前面跑过来,告诉我前面有座位。不好意思拒绝他的善意,我只好跑过去坐下,虽然晕车,却很温暖。
还有一次,冬天冷,扶手特别凉,我又不习惯戴手套,就两个手指头抓着栏杆,那个透心凉啊!然后,协警叔叔跑过来告诉我,让我扶着栏杆有塑胶的部分,那样不凉。去年,我来北京的第一个冬天,协警叔叔一个小小的举动,让我很温暖。
■网友的回复
谢邀对我来说出行方式 能选择坐公交车绝不打车或者坐地铁当然是有局限范围的 我坐公交车的路线范围仅限在北京的三环以里由此可见理由也很简单 看风景几乎每天都会走元大都遗址公园那条线 从小在建国门长大 见识了山坡夷为平地 城墙变成高楼每天都会固定看到一个老爷爷 固定的时间从遗址公园面前锻炼身体路过 是我每天看到的 不变的内容之一 北京味儿 到现在 不比往昔
■网友的回复
写了一篇关于公交的小文,里面有几个故事。写的303路,因为它的路线在海淀的西北,比较特别,所以也有了许多特别的故事,希望能帮你找到些细微的灵感
303路公交车的终点是一个距离北京西郊皇家园林颐和园还有50分钟车程的村庄——一个除了村里的土著,鲜有人知道的地方。据说303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独自肩负着把海淀最北边的上庄人民拉进北京城边上的重任,所以在老上庄人的心里,上城里,就跟华山一条路一样,只有赶上303。
永远蜂拥而上的303
如果在现今的北京还要强调排队乘车秩序的话,好像有点讽刺了,恐怕不只是北京,即便在中国的其他任何一个中型以上的城市的公交站点举起请排队乘车的牌子,都多少有点侮辱乘客的感觉。但就是这项放之四海皆准的社会准则,好像单单不适用于一个地方。直到今天,303的始发站颐和园北宫门的站台上每进站一辆车,都有几十人忽的围成一个大扁三角形,三角形最长的那条边与车身保持着平行,径直地从站台平移向入站的车。挤到车门跟前儿,从不得不被缩短的两条短边长中挤掉的人们开始推搡、咒骂。假如你幸运地成为站在头里的几个人,那你一定不能在关键时刻腿软,要使劲跟上节奏、用力踏上车的台阶,因为稍不留神就会被身后涌来的人扑倒、踩踏在脚下。这种生猛粗犷的场面让我不由得猜想:或许在十几年前,从城里回家的人们只有这一趟车可以乘,而且车的间隔还很长,错过了这一辆,就要错过了老婆在家烙的热乎乎的大饼夹肉了。
文明乘车的规则并不是在制定之初忘了通知这个角落,实在是这里的生存法则比文明更管用。
快乐的健身车
有个同事每天坐303上下班,直到有一天她不幸流产了,周围的人都对她说了同一句话,以后别坐303了。我一直想建议在303的车厢内写一句话:孕妇与刚吃完饭者禁乘。因为这辆车的颠簸能力绝非一般人能承受。但对于这两类人之外的乘客来说,坐在303车的中后部,是不可多得的绝佳的颠颠乐体验。远远地看坐在最后一排的人,会以为他们正在海上冲浪,陡然直立一秒而后重重地摔坐在座位上,脸上的表情同时被摔得开了花;又像是在排练合唱,齐刷刷地左右摆动着上半身,协调又律动。其实真正的乐趣在于亲身体验,坐一程车,消化掉胃里的食不说,还能同时享受全身松骨按摩外加无间断的机械抖脂,准保下车的时候瘦二两肉。而且靠持续不断的颠簸的重力感应,说不定还能跃居微信记步里的头几名。
我是个没溜儿的人,偶尔扎进人群里蜂拥着上车或者坐在后排颠颠乐的时候,总会莫名地开心起来,因为挤上了那趟车我就能早点回到小镇;因为在颠簸里我不用起哄就能加入到群魔乱舞的摇摆中。
被偷走的萨其马和没人要的文件
一个周末,我拎着从城里采购回来的一大包用来囤积的零食挤上车,勉强找了个可以扶着的地方站定,随即把零食兜儿放在脚下。拥挤的车厢里没人有空间接纳你自然体形以外鼓出的部分,所以最好的方式便是把塑料兜儿放在你张开的与肩同宽的双脚之间。那一路异常拥挤,车驶到上庄乡附近,人和人之间才拉开点缝隙,我下意识低头看了一眼我的兜儿,发现兜儿瘪进去了一角,奇怪!我拿起来一看,放在最上面的一袋萨其马不见啦?!我左右看看,地上除了人脚别无其它的东西,我试图想找到我的萨其马,但却连它还在不在车上都无从知道,我怏怏地下了车,心里却还忍不住好奇,那个“拾”萨其马的人究竟是个怎样饥饿的人啊……
从政府用档案袋装回来一沓文件,给老人让座后,我便将档案袋暂时放在老人座位底下,自己站在离它不远不近的地方看着。乘车的人上上下下,基本上没人知道那个袋是我有意放的,然而却也没一个人在它的身上停留超过一秒的目光:有的人看了一眼,然后无视它;有的人根本就懒得去看它。整个车厢连一个被它引发兴趣的人都没有。到站了,我略有失望地捡起它下车。或许,在这趟车上,更实惠的遗失品才更有价值吧,比如我的那包萨其马。
碰我手的男孩与要当西施的女人
在303的全部20个站点中,唯一一个与现代和进步能挨上边儿的站是北大资源学院,一所专修学院。许多在这里读了几年书的青年已经习惯了他们没有人烟气的校园。他们的大学记忆恐怕和热闹与先进无关,有的更多的是与世隔绝的清静和不论魏晋的浑然。一次,我顶着破草帽穿着连衣裙站在车上,身旁的小鲜肉好奇地靠近我,在车的颠簸中几次看似无意实则有意地碰着我的手,他碰得很小心很保守,使得我如果大呼流氓就反倒成了自作多情的神经病。于是我让了让位置,但他还是跟着靠了过来,用更小心更保守的力度用他的手指尖轻触我的手。我突然心生怜悯地觉出他的可爱,我想把草帽一摘,给他看看姐姐我的真面目,但终究我没有,只是悄悄地离到了距他很远的位置。囿在一座看不到春天的村落里,如果哪天遇到一个适龄的男女,别说你会比他高雅斯文很多。
在一趟进城的303上,上来一位打扮怪异的女人,她一身明丽轻浮的撞色装,五官画的像混了色的调色板,胸前挂了巴掌大的一张厚纸,上面写着“我是西施”。她的加入没有引发车内过大的骚动,但却足够引人瞩目了。这个时候,我通常先会去判断这种人是要演出走秀还是精神异常。我试着偷偷地看她,从她平稳而流畅的不间断的察言观色中,我断定她并无精神障碍,因为精神障碍的人多半是自顾自的,对于周遭没有那么多观察与讨好。那么,是街头艺术吗?我不知道她要来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展示给谁看。从她的眼睛里,我分明地读出了“渴望”,不是为了一个节目或者一场秀的商业推销的渴望,而是纯粹的为了显示她个人魅力的一种渴望——原始、充满野性而又隐蔽。不去猜想在这个女人身上经历的过往,此刻的她,是在使出浑身解数想要证明她是西施。
我几乎没有体验过在早晚高峰的时间里乘303进出城,那场景想想都觉得可怕。303好像是一辆永远和这座城市无关的车,既不感受城里交通的潮汐变化,也不参与都市的文明与繁华,它终生的使命就是把住在海淀西北的人民送到这个城市的边上,然后再把他们从城边上接回自己的世界。
如果你有朋友还在上庄,当他们在微信运动榜上的排名陡升的时候,记得给他们点赞,或许他们正在坐着颠簸的303赶赴城里的一次相聚,这是他们与这座城市发生关联的唯一证明。
【你们经常乘坐北京的公交车吗在公交车上有哪些故事】
■网友的回复
坐啊 不过坐的更多的是地铁 以前没涨价的时候两毛坐着到处走。这世界戾气实在太重了 坐公交的时候听着我喜欢的京腔儿 听听街头巷尾的北京大妈们闲聊 才觉得活着还有点意思总之 坐着到处走走 散散心感觉跟逃避这个世界似的 喵。
■网友的回复
有次坐深夜公交印象特别深刻…下班回家,结果太累睡着了,睁开眼已经到了一个不知道是哪的地方…然后就赶紧下车等回去的公交。因为比较晚吧,回去的那班车就只有3个人包括我,中途下车了2个人,就剩我自己和司机了。本来车里没开灯,人少也没开暖气,是比较老旧的车,有一点点恐怖,后来只剩我一个人,那个司机大叔可能是有点情绪还是怎么着,在中关村的马路上一路狂飙啊…过站不怎么停车(也都没有人),而且感觉故意挤旁边车道的车,明明是绿灯开得慢慢的,让后面车走不了…我到了地方,也是一下车就呼啸而去了…可能我说的感觉没啥意思,但当时感觉还是很恐怖的…
■网友的回复
谢邀。第一次被邀请回答问题,我的答案不知道有没有切合主题,清晨起床看到就直接回答了,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家在大兴黄村,小学上学期间坐公交车是因为家长工作有时会忙,没时间接送,所以要爷爷和我坐公交车上下学,但车站离家,离学校都很远,所以要走很远才能到,所以对公交车的印象就是辛苦。中学上学期间坐公交车是因为惹妈妈生气了,她为了惩罚我,就不开车接送我放学了(上学是我爸送我,他上班顺路带我去学校 在我家如果我犯了错,一般是我妈唱红脸,我爸唱白脸 ),然而那时又赶上晚高峰,路上容易堵车,所以等公交车会等很久而且会很挤……那时候最怕的就是要坐公交车回家,因为到家会很晚,还有一堆作业要写,简直是煎熬……大学在昌平回龙观,所以每周回家都会坐公交车去地铁站坐地铁回黄村。寝室里有个和我顺路的女生,我们寝室的女生一般会一起放了学就到学校后门等公交车,一起坐到地铁站下车,我俩往西直门方向,她们几个是往东直门方向,就这样,上了地铁之后,我们再按自己的线路继续换乘,然后各回各家。所以大学对公交车的感觉就是,和同学一起说说笑笑到地铁站的回忆……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