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他是清华永远的校长,执掌17年无人撼动,死后葬于大学校园内( 二 )


其实 , 当年在梅贻琦身边的人对于他出任校长是十分担忧的 , 毕竟 , 连强权手段都无法制约的学生 , 梅贻琦怎么能够儒雅地将其管理好呢 , 而在梅贻琦眼中 , 学生能够拥有宝贵的独立思想才是最难得的 , 他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清华大学教出的学生都是书呆子 。
由此 , 梅贻琦将自己曾在国外深受影响的自由学风引入清华校园 , 他力排曾盛行在清华校园中的政党之风 , 相反 , 鼓励学子、导师们表达自己的言论 , 哪怕学生对于当时的时局给予猛烈抨击 , 梅贻琦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保护这难得的言论自由 。
最经典的一次事件便是因为清华学子公开在社会上宣扬对于国民政府的反对引来大批警察进入校园进行抓捕 , 梅贻琦微笑地拿出一份旧的学生名单迷惑警察 , 随即掩护闹事学生趁乱逃跑 。 除此之外 , 当年的清华校园还收留了很多仇视国民政府的知名学者 , 一时间 , 有了这些卓越人士的存在 , 清华大学的声望以及师资力量开始走向巅峰 。
3、一生清贫只为守护清华发展 , 17年校长地位无人撼动 , 终长眠于校园
乱世之中 , 梅贻琦成为了清华大学最坚定的守护者 , 哪怕当时的北京已经不容许学子、导师们平静地进行学术研讨 , 梅贻琦更是不畏艰险带领着学子、导师们远赴南方 , 在他的心中 , 保护学术就是在保护国家的未来 。
南下的清华大学与当时几所知名大学共同组建了西南联大 , 梅贻琦依旧坚守着醇厚、严谨的学风 , 宝贵的学术资源、人士他都无比珍惜 , 无益于醇厚学风建设的行为在他那里统统遭到摒弃 。 当年 , 连自己的女儿没考上联大附中都不肯开后门的梅贻琦真正成为了众人眼中作风清廉、崇德尚学的好校长 , 清华历史中 , 也是由梅贻琦开创的“五育”(德、智、体、美、群)传承至今 , 而在梅贻琦看来 , 德育一定是教育之首 。
就这样 , 在1931年至1948年里 , 梅贻琦历经17年却无人能够撼动他的清华校长地位 , 在更多的学子、导师看来 , 他才是清华永远的校长 , 因为 , 清华的学术之魂是梅贻琦一手打造的 。
遗憾的是 , 1948年 , 为了守护清华赔款基金 , 梅贻琦权衡再三决定去往台湾 , 可无奈于当时大陆与台湾焦灼的政局 , 梅贻琦最终没能再度回到清华 ,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 , 台湾后来也建立了一所清华大学 , 而梅贻琦同样出任校长一职 , 为台湾人才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1962年5月19日 , 梅贻琦安详地离开人世 , 可这位清华巨人死后居然清贫到家中连入殓下葬的钱都拿不出 , 海内外学者们最终将其安葬在新竹清华大学校园内 , 取名为“梅园” , 由此 , 梅贻琦得以永远守护着他最心爱的学术圣地 。
小结:和其他能言善辩的学者相比 , 梅贻琦始终是沉默寡言却一诺千金的严谨学者 , 或许 , 这才是身为学术守护者最该有的气度与品质 。 相对于胡适、陈寅恪、王国维等学术巨匠 , 梅贻琦的确没有在具体的某一学术领域创造多么高的造诣 , 可有了他的坚持 , 清华当年的学术发展才有了登峰造极的可能 , 而我国也才有了人才辈出的希望 , 所以说 , 在某种程度上讲 , 他的存在比其他学者更为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