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鼓作气、顽强作战,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二 )


在宁蒗县 , 县委县政府果断拍板 , 选择县里基础设置完善的黄金地段 , 拿出300多亩建设用地用于搬迁房屋建设 , 让全县居住在“六类地区”的4.2万人搬出大山 , 住进了安置点幸福家园 。 同时 , 配套建设教育、医疗、文化、休闲、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 , 尤其是在距离安置点不远的地方 , 投资2.37亿元建设了全县条件最好的小凉山学校 , 让大山深处的孩子们接受全县最优质的教育 。 在广南县 , 县里同样拿出全县最好的地段 , 规划600亩土地建设文山州最大的集中安置点——圆梦社区 。 在广南县莲城镇岜夺村 , 云南省纪委监委驻村工作队倾力帮扶 , 让广大山民们搬出穷窝 , 住进了崭新、漂亮、交通便利的岜夺新村 。 易地扶贫搬迁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 没有党的坚强领导 , 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密切配合与艰苦奋斗 , 没有广大扶贫干部夜以继日地工作 , 就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 。 这里面凝聚着多少人的心血!
六天的采访行程中 , 让人感动、鼓舞的扶贫、脱贫、奋斗致富的故事太多太多 。 在脱贫攻坚战场上 , 仅广南县就有7名干部牺牲、4名干部重伤、38名干部轻伤 。 “白天走村串户 , 晚上一碗面条” , 没有周末和节假日 , 是他们的工作常态 。 扶贫干部拼 , 老百姓更拼 。 在广南县人力资源服务中心的示范扶贫车间里 , 易地扶贫搬迁户陈文秀一天可以加工400多个电子磁环 , 已经达到了熟练工的级别 。 在澜沧县酒井乡 , 60多岁的芦笙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石开台上参加快乐拉祜演出 , 台下换服装下地干活 。 在澜沧县竹塘乡林下三七种植基地 , 拉祜族农民李娜努精心管护着种植的两亩三七 , 同时还养蚕、种水稻等等 , 年收入在十万元以上 , 阔步走向了小康……
四川:攀越崇山 看见美好
光明日报采访人员 靳晓燕 李晓东 周洪双 郭俊锋
青山、沟壑、峡谷、云海 , 置身凉山 , 是无法想象的美 。
满眼都是山 , 是奇观 , 也是阻碍 。 有羊在悬崖峭壁间腾挪晃动 , 下面就是流动的河流;半山腰上一条主街高低起伏 , 是没有红绿灯的县城;一声惊叹!高高的桥墩从峡谷中拔地而起 , 主墩相当于65层楼高;就在这些高寒、耕地不多、交通不便的地方 , 却生长出纯正、营养、绚烂的青花椒、洋芋、索玛花……这是可以感知的真 。

一鼓作气、顽强作战,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文章图片

光明日报采访人员李晓东(右)在凉山昭觉县与群众交谈 。 雷建摄/光明图片
凉山不凉 。 更多的人知道了凉山 , 来到凉山支持帮扶;也有不少的本地人走出凉山 , 又回到凉山建设家乡 。
所见 , 弯弯拐拐的山路多了起来 , 村寨越建越美 , 农作物品种越来越丰富 。
与此同时 , 一条用语言铺就通向未来的道路正在构架 。 在凉山 , 常听人们说“扶贫先扶智 , 扶智先通语” 。 采访中 , 听不懂中老年人讲的彝语 , 但遇到孩子却是另一种情形:在金阳丙乙底村小学 , 苏则鲁火、阿尔古则、阿力小依在操场游戏运动 , 还开心地背起古诗 。 和他们用普通话沟通 , 颇为顺畅 , 孩子说普通话如同讲彝语一样自然 。 在美姑牛牛坝 , 还没入学的彝族儿童小白吸引了采访人员的注意 , 跟着网络、电视 , 他流利地用普通话唱起一首首歌曲 , 没有一丝胆怯 。 “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播撒下未来希望的种子 。
“看 , 我们这里的鸡吃的是林中的草 , 喝的是山泉 , 吃的是当地的燕麦、苦荞 , 还听着山歌 。 ”一边做着直播 , 阿俄比聪一边带我们走进养鸡场 。 阿俄比聪是布拖县青年创业优秀代表 。 在他带动合作社村民致富的讲述中 , 他请老师讲授、翻阅字典学习普通话的故事让人印象深刻 。
普通话 , 犹如一把钥匙 。 掌握了 , 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就会徐徐展开 。 在金阳马依足乡青花椒种植基地、在昭觉九如生态草莓种植园、在美姑洛俄依甘乡现代农业产业园采访 , 会经常碰到可以用普通话交流的成年人 。 对他们来说 , 学习普通话成为一种自觉 , 从话语中可以感受到他们的渴望 , 希望和更多的人接触 , 了解更多彩的天地 , 有更多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