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周怀阳:十余次担纲我国大洋和近海科考首席科学家

:原题为_上观|周怀阳:十余次担纲我国大洋和近海科考首席科学家。
“借助先进深潜技术 , 第一次将南海黑暗海底一小块生机勃勃的绿洲比较完整地‘端’出来 , 呈现在世人的眼前 , 还是有点小开心的!感谢我所有同事们的紧密合作和贡献!”几天前 , 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周怀阳发了一条微信朋友圈 , 字里行间 , 都是欢喜 。
【上观|周怀阳:十余次担纲我国大洋和近海科考首席科学家】让这位十余次担纲我国大洋和近海科学考察的首席科学家如此真情流露的 , 是中国科学家团队通过无人深潜器首次对南海1000多米下海底的一块3万多平方米的活动冷泉生物群落进行了完整的观察 。
拓展认知的边界
深海海底由于终年黑暗 , 类似于陆地上的荒漠 。 但在一些有海底流体向上喷涌或渗漏产生热液和冷泉的地点 , 却有着范围虽小却生物量巨大的“深海海底绿洲” 。
“那里有大量通过裂缝向上渗漏的甲烷 , 支撑着高密度的以深海偏顶蛤(多达每平方米273只)和柯氏潜铠虾(多达每平方米300只)为优势种的大型冷泉生物群落 。 大型生物有29种 , 其中10种为本次研究发现的新记录 。 ”周怀阳如数家珍 , “就好像黑暗中有一块美味草莓蛋糕 , 原先我们只能拿着叉子摸黑吃 , 不知道蛋糕有多大、奶油有多少、草莓在哪里 , 现在终于把这块蛋糕看清楚啦 。 ”
“距离上一次出海 , 已经有足足一年半了 。 ”今年3月6日 , 他原本已经定好与德国、美国等国家的科学家共赴西南印度洋 , 继续考察研究 , 因为疫情没能出行 , 已经投身海洋研究30年的周怀阳 , 有些想念大海了 。 曾有人问他 , 工作的意义在哪里?他说:“在这个世界上 , 有那么多未知 , 特别是对深空、对海洋、对微观世界 , 每探索一分 , 就是把认知光亮的边界拓展一点 。 ”而作为一位中国的科学家 , 心中的使命感 , 令这份对海洋的执着更为深沉 。
与海洋结下不解之缘
周怀阳的“阳”字 , 是太阳的“阳” , 但是他的事业却与“海洋”的“洋”结下了不解之缘 。
“海洋梦是我从小就树立的理想 。 ”上世纪90年代 , 中国海洋地质学才刚起步 。 周怀阳从陆地转到大海 , 一干就是30年 。 他先后多次担纲我国大洋科考和近海调查首席科学家 。 大洋调查工作艰苦异常 , 长年累月在科考船上颠簸 , 日晒雨淋、作息紊乱……可每每在陆地待久了 , 他又期待着新的航程 。 “我从不后悔走上研究地质和海洋之路 , 虽有酸甜苦辣 , 但也看到了常人看不到的风景 。 ”
2003年 , 周怀阳作为主要人员参与策划了我国首次环球科考 。 2005年 , 他作为中方首席科学家 , 策划、组织和领导了首次中美联合深潜科学航次 。 为我国第一代深潜操作潜航员的培养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机会 , 帮助完善了我国载人潜水器的工程体系设计;还获取了保存完好的海底热液硫化物样品 , 较早促进了我国海底热液活动的研究 。
2013年 , 在周怀阳的学术生命里是特殊的一年 。 那年6月 , “蛟龙”号载人深潜器首个科学试验性应用航次——南海航次中 , 他利用自行研制的流体采样器等设备 , 为我国首次在深海海底采集到了保压流体等多种珍贵样品 。 许多人问过他 , 第一个下潜 , 什么感受?他说 , 是无比自豪 , “深海 , 中国人来了” 。
“学习一定要从兴趣出发 , 希望年轻人能自己提出研究方向 , 这样才能把专业做得更好 。 ”如今依然奋斗在科研第一线的周怀阳 , 希望更多有才能的年轻人加入 , 期待他们成为海洋研究的中国新生力量 。